國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huán)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其中,圍繞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重大風險指出,維護社會大局穩(wěn)定,要切實落實保安全、護穩(wěn)定各項措施,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全面做好就業(yè)、教育、社會保障、醫(yī)藥衛(wèi)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記掛在心上、解決在手頭,才能使黨的宗旨落到實處,也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黨執(zhí)政才有堅實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把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作為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重大風險的重要內容,既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內在規(guī)律,更體現(xiàn)了對人民群眾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民生,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命運休戚相關。古今中外,無數(shù)朝代更迭、無數(shù)政黨興衰,都在反復證明一個道理:重視民生,則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無視民生,則國覆民反、政息人亡。當前,就業(yè)、教育、醫(yī)療、食品藥品安全等民生方面還有不少風險隱患,涉黑涉惡案件時有發(fā)生,社會治理存在粗放、低效等問題,如果處置不當、應對失策,就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甚至釀成重大事件。這就要求我們緊緊圍繞保民生這一關鍵,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效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重大風險。
民生是什么?是老百姓的日常生計與生活。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堅持不斷地改善民生,對民生方面的風險隱患進行摸排并及時化解,全面做好就業(yè)、教育、社會保障、醫(yī)藥衛(wèi)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把群眾的一樁樁“小事”作為“大事”來抓,讓群眾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唯有如此,社會和諧穩(wěn)定才能得到保證。
安民才能安心。經濟社會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簡單的事處理不當會變成復雜的事,小矛盾長期積累就會引發(fā)大災難。領導干部不保民安,老百姓也不會讓你心安。為此,要把保民安作為保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處理矛盾問題時要把問題考慮得細致些,把工作做得扎實些,把措施定得周全些,鞏固和發(fā)展團結穩(wěn)定、安定祥和的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當前,既要堅持保障合法權益和打擊違法犯罪兩手都要硬、都要快,繼續(xù)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緊盯涉黑涉惡重大案件、黑惡勢力經濟基礎、背后“關系網”、“保護傘”不放,打防并舉、標本兼治,又要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堅持和發(fā)展“楓橋經驗”,健全平安建設社會協(xié)同機制,從源頭上提升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能力和水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
民生工作只有融入深厚的感情、堅持扎實的作風,才能做到家、辦到位。人民群眾最反感那些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那些不著邊際的“花拳繡腿”,對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更是深惡痛絕。只有真正把老百姓的“難事”當作黨委、政府的“要事”,老百姓的“關注點”當作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著力點”,黨員干部真正撲下身子,從一點一滴、一件一件的實事好事辦起,著力解決一些突出問題,才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群干群之間的魚水深情才能得到進一步鞏固。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9/0218/1034359.shtml(轉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