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是從2008年開始組建“京城小雷鋒志愿者團隊”的。她說我們地區(qū)對殘疾人特別不一樣,能讓我們參加地區(qū)的重要會議。記得那次會議上書記說,希望咱們能把學雷鋒做成長效機制。“孫茂芳是我們地區(qū)做公益的前輩,我想他年紀大了,應該有人能接班。”于是李穎提出要接過來繼續(xù)往下做,“感染更多的人”。團隊就這樣成立了。
“最初您團隊多少人?”記者問。
“兩個人,我和我兒子。”她笑了。李穎說,那時候她兒子才小學一年級,“我問他,你能做什么呢?他說,我可以當你的眼睛?。?rdquo;
“志堅坊”視殘志堅
李穎家住南板橋胡同,自幼視力不好,戴著高度近視眼鏡。中專畢業(yè)后,她開過美發(fā)店,還當過樂隊主唱,生活也有滋有味。生活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2001年,那一年她當上了準媽媽,但由于高度近視,眼睛在分娩時受損,視力降至0.01以下,最嚴重的時候,連懷抱在眼前的孩子都看不清模樣。
更大的打擊還在后面。一年以后,她和丈夫離了婚,成了單親媽媽,人生陷入低谷。為了生存,在東四街道殘聯(lián)和社區(qū)的鼓勵下,李穎開始學習按摩,在胡同里開辦了一家按摩店,名曰“志堅坊”。
2008年,奧運紅紅火火地來了。看到那么多志愿者為奧運服務,她決定義務為東四地區(qū)的1000多名奧運志愿者服務,為他們免費按摩。她做,還帶動店里的大夫一起做,一天幾十人,堅持到最后,居然就讓本地區(qū)的志愿者都享受到了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給她帶來了價值感、被尊重感,自怨自艾的情緒再沒復發(fā)。
與此同時,她的“小雷鋒志愿者團隊”也由兒子一個成員發(fā)展為一批。她帶領(lǐng)這批東四九條小學的學生,在朝內(nèi)小街14號建立了“學雷鋒”志愿服務崗,堅持每周六上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為過往行人指路、給自行車打氣,免費按摩、義診等。八年來,團隊成員隨著年齡增長人員時有更替,但志愿服務活動從未間斷。
近幾年,近三百名盲人受到李穎的感召,加入到她的團隊中來,志愿服務內(nèi)容也從按摩、義診,擴展到為貧困地區(qū)募集物資、捐資助學。“京城小雷鋒志愿者團隊”先后獲得東城區(qū)學雷鋒品牌團隊、北京市志愿者之星、北京市五星級志愿者團隊光榮稱號。
“按常人的理解,我們好像只能被別人幫助,實際上我們照樣能幫助別人”。
“小雷鋒”扶貧出京城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穎看到朋友從云南麗江發(fā)來的最貧困小學的照片,被深深觸動。從此,小雷鋒志愿者團隊在每周六的志愿服務項目上,增加了為貧困學生募捐的內(nèi)容。
李穎制作了宣傳材料向路人發(fā)放,帶領(lǐng)隊員們動手制作小手工藝品,將義賣所得作為向貧困小學郵寄捐助物資的郵費。從2013到2015年,她帶領(lǐng)志愿者團隊向云南麗江黎明小學、河北阜平古洞小學、阜平吳王口小學和內(nèi)蒙豐正小學的貧困生累計捐助現(xiàn)金3萬余元;通過社會上的愛心企業(yè)、愛心人士募集校服、書包、窗簾、文具、圖書、電腦、電暖器等物品,價值總計21.4萬元。
李穎曾親自到云南看望被捐助小學的孩子,“他們的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我跟著他們走上學的路,居然得翻好幾座山”。最近兩年,李穎幾次帶領(lǐng)志愿者團隊深入貧困山區(qū)對口幫扶。許多山路是不通車的,只能下來步行。團隊成員多是視障,抗著捐助物資,大家只能相互攙扶著前行。
“明年一定要給云南那些孩子買鞋,他們每天翻山鞋子太費了。”她心疼地說。
讓盲人感受五彩世界
盲人的世界里只有單純的黑色,但每個人心中都五彩繽紛,“沒有人不想去感受”。
由于出行不便,很多盲人朋友幾乎與世隔絕。為了讓盲人朋友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新聞資訊,李穎通過調(diào)查得知蘋果手機有語音功能,很適合盲人朋友使用。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去蘋果專賣店洽談。負責人被她的真誠與愛心感動,今年1月15日,專門為盲人開設了講座,讓盲人朋友學會了如何使用觸屏手機、如何上網(wǎng)了解大千世界。
為幫助更多視障人士走向社會,李穎費盡心機四處尋找就業(yè)機會,但屢屢碰壁,“這個過程受的委屈多了。”幸運的是,她與京東網(wǎng)建立的合作關(guān)系穩(wěn)定持久,每年能為盲人和其他殘疾人安排幾十個適合的就業(yè)崗位,至今已經(jīng)七八年了。
但是很多合作是有條件的,“我們簽署的是‘零公益協(xié)議’。推薦殘障人士人家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但一旦出現(xiàn)問題,我要負責賠付。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最委屈的還不是賠付,而是各種不理解、各種猜忌和傷害。”
“以淚洗面的時候多著呢。就當洗臉唄,美容。”
挫折磨難在她這里是必不可少的插曲,該怎么做還得怎么做。在李穎心中,每一位殘疾朋友都是親人,親人之間沒有條件。
今年除夕夜,家住房山的盲人姑娘小唐突發(fā)疾病,身邊無人,向李穎打電話求助。李穎二話不說直奔房山,將小唐送到醫(yī)院,回到家已是凌晨兩點。
和常人一樣,盲人心里也有看海的夢。為了圓大家這個夢,李穎一個個地聯(lián)系旅行社,但沒有人愿意接這個活兒。2015年底,李穎“帶盲人看海”的想法,終于打動了一家熱心公益的旅行社。旅行社不僅接受了李穎的需求,還負擔了一半的費用。在志愿者和熱心企業(yè)的支持下,近40位盲人在三亞“看了海”。
“明年我們準備去泰國。”李穎已經(jīng)有了打算。
2016年,李穎還聯(lián)系到健身機構(gòu)為盲人開設了舞蹈課程,她說跳舞難度很大,“但是我希望盲人可以通過努力和健全人過上一樣的生活。”
李穎的兒子今年已經(jīng)上初三了,像母親年輕時一樣,他也很“文藝”;但李穎不太想支持,“我還是希望他選擇對社會對他人更有價值的事兒。”讓她欣慰的是,兒子在業(yè)余時間已經(jīng)開始學醫(yī)了,而且,從7歲到16歲,這個志愿者團隊的“元老”,堅守崗位始終如一。
李穎是一位視力殘疾人,自覺弘揚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克服困難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在奉獻社會、關(guān)愛他人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她常掛嘴邊的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做好事是無限的。”她雖身有殘疾,但心靈和常人一樣陽光燦爛,充滿正能量,成了為殘疾人點亮光明的那只火把,讓人肅然起敬。向“北京榜樣”李穎學習,就是要學習她積極樂觀的美好心態(tài),始終維持著心靈的一瓣花香,無需芬芳四溢,但淡淡的煥發(fā)出清香;向“北京榜樣”李穎學習,就是要學習她自強自立,不向困難屈服低頭,以殘疾人在逆境中的自強不息精神和力量鼓舞全社會,把“自強不息”生動體現(xiàn)在:有理想堅守、有行動執(zhí)著、有責任擔當;向“北京榜樣”李穎學習,就是要學習她熱心公益,心懷一顆滾燙的愛心,愿意為愛付出,讓城市遍布溫情。
“學榜樣,我行動。”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建設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