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時代背后的一個基本特征是新的全球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研判世界發(fā)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近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了一些“逆全球化”現(xiàn)象,表明在推動全球治理方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治理,不斷為建構“新全球化”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破解“逆全球化”現(xiàn)象的強大思想武器。
全球化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
19世紀中葉,馬克思通過批判和改造黑格爾的世界歷史觀,建構了世界歷史理論,對全球化的歷史起點、動力機制、根本特征、未來趨勢等進行了深刻闡述,為認識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支撐。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形成動力與全球化的歷史起點。盡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形成于資本主義時代,但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和世界歷史的觀念卻早已有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出現(xiàn)是以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為前提的。大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交通工具和現(xiàn)代化的世界市場”,使以往各個民族、國家的封閉自守狀態(tài)被打破,而越來越依賴于整個世界,從而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其中,交往的普遍發(fā)展在世界歷史的形成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世界交往的出現(xiàn),使交往首次打破民族地域的限制,從而使各個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可以說,從形成動力來看,全球化的根本動力也在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交往的擴大與歷史互動,全球化是與世界歷史同步出現(xiàn)、并內含于其中的一種現(xiàn)象和過程。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本質所在與全球化的動力機制。馬克思指出:“資本越發(fā)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流通空間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 資產階級作為資本的占有者在世界歷史發(fā)展中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實現(xiàn)資本無限增殖和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的需求,“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fā),到處建立聯(lián)系”。于是,世界性交往的普遍發(fā)展,世界市場的形成,使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人們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掀開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序幕。“資產階級的時代”是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的歷史性分析和“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描述而得出的結論。全球化的開始進程與世界歷史的開創(chuàng)進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發(fā)展都蘊含著使世界融為一體的目標。而且,在全球化的開始進程中,資本也是直接的推動力量,最直接的經濟動因也在于資本增值。因此,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的全球化。事實上,資本的邏輯依然支配著當今的全球化發(fā)展。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歷史作用與全球化的根本特征。馬克思在考察世界歷史時看到了資本的全球化擴張的雙重歷史作用,一方面拉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破壞性的后果,導致了世界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衡發(fā)展狀態(tài),加劇了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不平等。其所造成的結果必然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不可否認,全球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在為人類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機遇的同時,卻促成了難以破除的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導致了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全球化進程在整體上被附著了一種不公平的色彩。
“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全球化的未來趨勢。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絕不是世界歷史本身,世界歷史最終將走向共產主義。在早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指出資本主義為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提供了物質準備和階級基礎。同時,共產主義社會對異化的消除,其生產、分配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等特征決定了其與世界歷史的本質是相互吻合的。馬克思作出預測,在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普遍交往的作用下,世界歷史必將由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轉變到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時代。全球化既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也使各個民族的解放和發(fā)展相互影響、彼此推進,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條件。無產階級隊伍將逐步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從而為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和整個人類的解放奠定堅實基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