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縣地處長江中游,皖鄂贛三省交界,吳頭楚尾,長江文明中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古皖文化在這里交匯交融,催生出包容篤實、崇孝尚義的孝道文化,使望江成為孝里義鄉(xiāng)。探求這里孝道文化的時代意義,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一、從孝道典故中,探求孝道文化的歷史內(nèi)涵
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出于此。由于獨特的地緣文化,傳揚至今的“二十四孝”中有“孟宗哭竹”、“王祥臥冰”、“仲源泣墓”三個孝道故事發(fā)生在這里,從而產(chǎn)生和形成了歷史悠久和內(nèi)涵深厚的孝道文化。
1、“孟宗哭竹”影映三國時期“以孝立天下”的孝義觀
在漢代,道教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講孝道、重義氣已成為官民所尊奉的信條,舉孝廉成為兩漢選任官員的主渠道,劉弘(劉備父親)、曹操、衛(wèi)弘、董昭無不是通過行孝這一途徑入仕,到了三國時期重孝重義之風日盛。“孟宗哭竹”典故中的孟宗便是那個時期吳國江夏(今湖北黃岡西北)人,曾任雷池(今望江)監(jiān)魚官。他侍親至孝,在秋末冬初母親想吃竹筍,正山寒水瘦,怎能找不到竹筍,于是抱頭大哭,孝心感動上天,竹筍破土而出,母親如愿以償。后人在孟宗哭竹處建“泣筍臺”以昭其孝。
縱觀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豪杰個個重孝重義,無不打“孝義牌”招賢才納良將,家喻戶曉的“桃園三結(jié)義”,劉備終以“義”而立霸業(yè),為后人所敬仰。
2、“王祥臥冰”折射兩晉時期“以孝治天下”的孝治觀
兩晉時期孝子甚多,《晉書·孝友傳》就載有孝子14人。“王祥臥冰”典故中的王祥是晉代山東臨沂人,因避亂來到望江城南村莊隱居,生母早年去世,繼母不慈,他不離不棄、盡心侍奉,在數(shù)九寒天,繼母要吃鮮魚治病,王祥不顧天寒地凍,解衣臥在池塘厚冰上,化開一個窟窿,躍出一對鯉魚,繼母吃了鯉魚而病痊愈。從此,“王祥臥冰”的孝名遠播。
據(jù)史料記載,兩晉時期的朝代帝王均奉孝道治理天下,像永和、升平、寧康、太始年間的皇帝都曾親自講授《孝經(jīng)》,朝庭明文規(guī)定:士庶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長悌于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
3、“仲源泣墓”凸現(xiàn)盛唐時代“以孝和天下”的孝親觀
唐代是我國佛教鼎盛的朝代,其中有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佛經(jīng)便是《佛說父母恩重經(jīng)》,倡導的主體思想是子女當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這與唐初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孝道思想相符。“仲源泣墓”典故中的徐仲源是唐代望江人考中進士,曾任合肥令,對母親很孝順,其母病重需服用人肉作為引的藥,其毅然割腿之肉以作藥引,母親服后病愈;其母親在世時最怕打雷,每遇打雷,仲源必親自為母親掩耳,去世后一遇打雷,仲源到其母墓旁說: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以慰母安在天之靈。
時任望江縣令麴信陵,大力褒獎孝道和善行義舉,立徐仲源為盡孝楷模,將其事跡上奏朝廷,唐德宗賜其所居之理為“昭賢”,所居之鄉(xiāng)叫“孝感”,孝行以及由孝行廣為生發(fā)的仁義友善在望江蔚然成風。
4、“不越雷池一步”彰顯晉代“以孝忠天下”的孝忠觀
《孝經(jīng)·士章》:以孝事君則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杜]》: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在“不越雷池一步”典故中,彰顯著后世推崇的孝忠觀。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6年)歷陽(今安徽和縣)鎮(zhèn)將蘇峻與壽春(今壽縣)鎮(zhèn)將祖約起兵反晉,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溫嶠欲領兵東下保衛(wèi)晉都建康(今南京),中書令庾亮恐手握重兵且早有謀反之意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故在《報溫嶠書》中寫道:“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毋過雷池一步也。”于是溫嶠聽令按兵不動,鎮(zhèn)守江州以防不測。故此,“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流傳至今,從該典故中彰顯出忠信樸實和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懷和孝忠的主流思想。
二、從當今思潮中,明晰孝道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在源遠流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具有帶根本性的現(xiàn)實意義。
1、傳承孝道文化能促使道德底線不失“守”。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zhuǎn)型的關鍵時期,思想多變、利益多樣、價值多元,少數(shù)是非、榮辱、美丑不分的現(xiàn)象,混亂社會的價值取向,道德的感化力在不斷弱化,導致“做好人、行善事”之風而失去了應有的底氣,“扶,還是不扶”,曾經(jīng)不是問題的問題,今天卻成了一個問題。孝道文化本質(zhì)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契合,因其直觀性、地方化和認同感,千百年來在民間固化而生發(fā)出強大的道德力量,促使道德約束回歸正途、道德底線堅不可破,而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2、傳承孝道文化能促使道德天平不失“衡”。轉(zhuǎn)型期是發(fā)展黃金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是發(fā)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會引發(fā)和滋生種種唯利是圖和權(quán)力腐敗的現(xiàn)象,讓有德之人吃虧、做缺德事又得不到應有責罰的社會約束機制和懲戒制度缺失,或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而孝道文化是個人、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個人生孝行、家庭舉和美、社會達幸福所形成的道德氛圍和無形力量,勢必發(fā)揮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道德感化作用,使道德天平始終保持平衡。
3、傳承孝道文化能促使道德標桿不失“偏”。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滋長,造成欲望之內(nèi)無規(guī)則、私利之外少操守,導致道德標桿偏離了自身軌道,喪失了道德“社會方向盤”的引領作用。孝道文化是一個家族、一個特定區(qū)域乃至更廣大領域內(nèi)群體共同遵循的行為方式,“愛心、敬意、義舉、善行”等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的道德標準,也是個人立身處世和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的方向標,從而使道德標桿保持在正向軌道。
三、從道德修養(yǎng)中,注重孝道文化的實踐養(yǎng)成
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發(fā)揮著修身養(yǎng)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yè)、凝聚社會、塑造文化的統(tǒng)領作用,體現(xiàn)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孝道文化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在小處、細處、實處上著力,以自覺踐行孝道文化的實際成效,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小處著力,做德行良好之人。堅持從點點滴滴做起,從一言一行開始,將“知孝理、守孝德、踐孝行”作為不可觸碰的道德底線,作為內(nèi)化于心的恒定操守。堅持從小處內(nèi)省自訟,“吾日三省吾身”,“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不斷地自我省察,自我凈化,自我提升。堅持從小處克己自律,把道德規(guī)范看成是自我解剖、自我斗爭、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的過程,視口碑名聲為德行的影子,小節(jié)之中有大義,“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實處著力,做知行合一之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知孝理、守孝德、踐孝行”之風,將孝道、義舉、善行落到實處,落地生根,“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要把孝道文化深度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融入到每個人的靈魂深處,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實在成效,在思想上認同、在內(nèi)心上尊崇、在行動上自覺,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孝道文化不斷扎根土壤、推陳出新,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作者為中共望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