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定要住北平”——老舍先生已經寫盡秋天之美,尤其是北平的秋天。
北京的四季都喜愛,春花夏雨秋葉冬雪皆是醉人美景。倘若執(zhí)意選一,當選秋天。京城秋日,滿樹金黃的銀杏葉與金碧輝煌靜默佇立的古建在藍天映襯之下,更加彰顯出古都的大氣與厚重。
秋葉是京城深秋必不可少的景致。秋之時,總有人專程而來,只為在國賓館墻外成列的高大銀杏樹下留影。據說這里的銀杏樹是京城最早種下的一批,算是京城銀杏的標志了。滿地金黃落葉層層疊疊,看到有些兒童低頭撿拾葉子高舉起來凝視,便令人拾起兒時許多純真回憶。漸漸地,這里多了些舉著長鏡頭的攝影人和拿著畫板寫生的人,他們把這金黃落葉、牽手情侶以及孩童笑臉都收錄在自己的作品中。此外,天壇公園的銀杏樹大道、中山公園南門內的銀杏林、頤和園西門內的銀杏樹,也都是賞銀杏葉的好地方。
觀賞銀杏葉還有個好去處,就是紫竹院公園內的福蔭紫竹院行宮。相比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名園中的景點,福蔭紫竹院行宮顯得低調很多。事實上,行宮也有著悠久歷史,其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在行宮建筑群落中,最惹眼的是院落中兩棵生長了四百年的大銀杏樹。雖曾被雷擊,但是從樹體兩側新生出許多小枝,形成了子抱母的形態(tài)。春夏滿株翠綠,入秋便一片金黃,似漫天金蝶飛舞,蔚為壯觀,燦爛了整個秋天,引得諸多游客前來拍照留念。待到深秋,古銀杏滿樹都是果子,密密匝匝,隨著陣陣秋風散落滿地。
觀秋葉不只城內,郊野更讓人欣然往之。每到秋季,西山的紅葉比胭脂還醇厚,比朱砂還明艷,芳馥的野花編織成錦毯鋪滿山坡,青松翠柏伴著紅色的宮墻金瓦,昭示著皇家尊貴的氣象。
若是有興致再走遠些,登臨長城,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每處景致都是上天濃墨重彩的杰作,世間竟沒有如此斑斕的畫筆。目之所及,所有的景象似孩童不小心打翻了畫板,美得那樣隨性而自然。若是置身房山區(qū)坡峰嶺,更是會迎來一場盛大的紅葉盛宴。迤邐的群山被百年黃櫨裝點著,如一幅巨大絢爛的畫布,濃艷熱烈,感情表達得肆意張狂。這里秋日天空深邃澄澈,云彩變幻多姿,滿天紅霞綺麗無比。每當薄霧升起,景色神秘優(yōu)雅又壯美無邊。
京城秋景不止于秋葉,還有諸多美麗的花卉為北京平添秋韻。老北京人已經習慣了秋季到頤和園觀賞清宮遺存古桂。滿園幽幽飄逸著桂花香,馥郁綿長,與湖光山色共同構筑了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人間仙境。深秋時節(jié),京城流傳著持螯賞菊的傳統(tǒng),“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這是描寫舊時秋季人們啖蟹飲酒賞菊的樂事。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專門寫了大觀園里的持螯會,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見物生情,詩興大發(fā),并由寶玉提議,即興作了詠蟹詩。
要說賞菊,就得去北海公園。園內的一株株秋菊傲霜怒放,色彩繽紛的菊花與古樸的皇家園林建筑完美融合,成為京城御園金秋賞菊的最佳去處。人如潮花如海,品菊賞菊者絡繹不絕,欣然體驗著“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意韻。
觀秋水亦是京城詩意之人所好。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風”,乾隆皇帝的題字碑就在“水云榭”內。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專門寫了一首《水云榭聞梵聲詩》:“水榭圍遮集翠臺,熏風扶處午后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后來乾隆皇帝也附和一首:“云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云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站在水云榭四望,可見藍天之下瓊島白塔,近觀東岸殿宇參差,遠越水面遙望瀛臺,還有那掩映在綠蔭中金碧輝煌的紫光閣,景色醉人。
秋天總是會讓異鄉(xiāng)人多些深沉懷念之情,而西山和北山的秋果、積水潭和西直門外的高大柳樹、護國寺大殿里的佛像,還有琉璃廠琳瑯滿目的古玩,會在此時給悲秋的人一些溫暖與撫慰。
郁達夫總是不遠千里,從杭州趕往青島,從青島趕往北平,不過是想飽嘗故都的“秋味”。他在《故都的秋》里寫道:“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京城的秋日是澄澈的,又是多彩的;是厚重的,又是有趣的;是詩情畫意的,又是帶著煙火氣息的。而這些,共同構筑了京城秋之美,深藏于人們的記憶和情感中,美好而溫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