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所寫的一部著名的兵家專著,共分十三篇,篇幅短小卻包含著深刻的軍事思想和哲學思想。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最杰出的軍事名著。在管理方面,《孫子兵法》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武兼治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這對我們今天,大到管理國家、軍隊,小到維系家庭的和諧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孫子兵法》強調(diào)在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兼治”,將“文治”與“武治”相結(jié)合,發(fā)揮二者的綜合作用。這里“文治”是指用教育、愛撫、獎勵等方法進行思想教育。在文武兼治的理念中孫武把“文治”的作用放在第一位,《計篇》中講“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通過道使百姓與國君同心同德,步調(diào)一致。其中孫武的“道”與老子包含萬物的“道”相比含義要窄,其領域僅限于社會政治領域。如果為政者能令人民對其政策或行動表示滿意,那百姓必定會與君王同仇敵愾,這就是有道,否則就是無道。孫武還強調(diào)對待士卒、手下要做到“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他認為只有真正做到“愛兵如子”才能實現(xiàn)上下一心,從而達到“上下同欲者勝”的目的。而達到理想的治理狀態(tài),為政者不僅要“令之以文”,還要做到“齊之以武”。管理者要做到恩威并施,把握合適的時機,做到法度嚴明?!缎熊娖氛f:“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領導下屬與管理軍隊有相通之處,既要有嚴明的紀律法規(guī),下屬一旦違反就應遭受懲罰;同時,又要有懷柔政策,用教育的手段提高下屬的能力。
孫武提出的“令之以文”與“齊之以武”是辯 證統(tǒng)一的關系,唯有二者巧妙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最大效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兩者各有各的作用,不可替代。孫武認為,“文”與“武”的使用是有先后的。“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在士兵沒有親附之前是不能使用懲罰的,所以孫武認為“文”在先,“武”在后,先說服,后制服,如果沒有親附的過程而貿(mào)然使用懲罰,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孫武還主張在“愛兵”的同時不可以“慣兵”。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厚愛而不重視教育,就好比嬌慣的孩子,是不能用來作戰(zhàn)的。
“文武兼治”是有效的治軍之道,同時也是治國之道。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帶原則性的軍事規(guī)律,或軍事理論,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關于過去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應當著重地學習它。”“然而還有一件事,即是從自己經(jīng)驗中考證這些結(jié)論,吸收那些用得著的東西,拒絕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東西。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這樣做,我們就不能指導戰(zhàn)爭。”這段話是毛澤東學習、借鑒運用并發(fā)展《孫子兵法》的切身體會。繼承這份文化遺產(chǎn),在實踐中學習研究,在實踐中借鑒運用,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我們今天閱讀《孫子兵法》應有的態(tài)度。
(作者:楊杰,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馬婧元,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