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用三次“偉大飛躍”精準概括了中國共產黨97年的奮斗歷程,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認真回顧與總結這三次“偉大飛躍”,對于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一、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站起來”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時代主題,是“富起來”“強起來”的根本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首要奮斗目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中國人民饑寒交迫、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代表最先進的階級,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顯示出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和戰(zhàn)斗力,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帶領中國人民勇于斗爭的先鋒隊。
帶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將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引上社會主義的歷史征程。黨領導人民開展大規(guī)模社會主義建設,不僅在贏得政治獨立之后又贏得經濟獨立,而且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形成了立足國情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立了一個新的發(fā)展起點。
在這一次偉大飛躍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中的運用和發(fā)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全黨認同并寫入黨章,成功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一系列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為新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重要理論準備。
二、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
“富起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價值目標,是“強起來”的經濟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階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發(fā)展活力,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黨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高居世界第二位。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富起來”成為現實。這不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這一次偉大飛躍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歷史方位,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fā)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