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人與首都的不解情緣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苗家人與首都的不解情緣

小時候,我??粗跄_樓木板墻上那張干爺穿著軍裝、站在一座城樓前拍的照片。我問那是什么地方,長輩們撫摸著我的頭說,那是北京天安門,是干爺年輕時當兵的地方。

苗家的干爺相當于漢族的干爹,一般都是同村同族的,年齡大不了我父母多少歲,只因字輩大一級,所以叫干爺。我的干爺,應該是苗寨里第一個到過首都的人。上世紀70年代末,干爺積極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并幸運地從家鄉(xiāng)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分配到北京軍區(qū),而連隊駐地就在當年的東直門附近。

從此,我也知道了祖國的首都叫北京,那里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夢想著長大后也要去北京,最好是考上北京的大學或去北京工作。

干爺經(jīng)常跟我說,那些年去北京,哪里像現(xiàn)在這樣方便,得多次輾轉,無比折騰。比如探親后返京吧,當時寨子到錦屏縣城,還沒有修公路,三四十里路,全靠步行,需要大半天;接著,要在縣城找個旅社歇一晚,再大清早起來買汽車票,花一整天的時間趕到州府凱里,兩天的日子就這么過去了;然后,乘坐湘黔鐵路燒煤火車,轉去北京,往往需要三四天。路不好走,各種交通工具慢,綜合起來,去一趟北京起碼要五六天的時間。

然而,命運使然,我未能考取那所北京夢想中的大學,離校后就去了寧波、溫州、深圳等城市打工,一再錯過了這座城市。

2007年,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浙江在線等全國188家重點新聞網(wǎng)站聯(lián)合主辦“科學發(fā)展,共建和諧”網(wǎng)絡作品大賽,我的散文意外榮獲銅獎,受邀前往中華世紀壇參加頒獎典禮。那年23歲的我,終因工作繁忙、經(jīng)濟條件差,未能前往領獎,與北京的緣分再一次錯過。

直到近10年后,我在深圳的老上司前往總部在朝陽區(qū)三元橋的一家醫(yī)療投資管理集團擔任運營副總,便叫我來北京發(fā)展,終于有機會圓“北京夢”了,我不能再錯過了。不顧單位領導加薪挽留,毅然申請辭職。

辦完離職手續(xù),回家過春節(jié)后,我網(wǎng)購了一張從省會貴陽飛往北京的機票,才3個小時,就到了北京。而我老家到省會已開通全程高速公路,只需5個小時,加上候機逗留時間,前后總共不到10個小時,我就從苗寨來到了北京。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上,當我從長安街穿過,新華門、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各部委的辦公大樓映入眼簾時,到過10多個大中城市的我,依然宛若一個初次進城的鄉(xiāng)下孩子,既興奮又好奇,既感動又神圣。

這么多年過去了,北京,我終于來了;北京,一個苗家孩子來看您了;北京,讓我深情地擁抱您!昨天還是那么遙不可及,今天竟如此親切,仿佛觸手可及。

在北京工作的這些日子,我的職位得到提升,被任命為單位的企劃總監(jiān),做宣傳工作,為單位出謀劃策,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一路獲得成長。我結交了不少全國各地的同事朋友,親聆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國家衛(wèi)計委新聞發(fā)言人毛群安、奧運冠軍鄧亞萍、國醫(yī)大師張大寧、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原院長章友康等大咖的講座或報告,而這些機會是我之前從沒想象過的。

我不僅實現(xiàn)了來北京工作的愿望,還把妻子、女兒、丈母娘、老丈人接到北京居住旅游,逛了天安門、故宮等景點。

而這些年,從故鄉(xiāng)來京讀名校的苗家侗家學子,也越來越多。也就是在2016這年高考,我的母校貴州省錦屏中學理科有楊廷超、楊光國、王述熠三位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文科有楊曼云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創(chuàng)名校錄取人數(shù)歷史最高。那天,我去北大清華看望在京讀書的老鄉(xiāng),跟光國、曼云兩位家門漫步在清華園內(nèi)和未名湖畔,他們也不禁由衷地感嘆:“國家專項計劃給了我們很大機會,以后將有越來越多的山區(qū)孩子進入北京名牌高校求學。”

不久,滬昆高鐵全線開通,高鐵沿線的黔東南州苗鄉(xiāng)侗寨,全面融入了全國高鐵網(wǎng),大大縮短了與京津冀的時空距離,州府凱里到北京的車程由原來的20多個小時縮短到了10個小時,實現(xiàn)了朝發(fā)夕至、夕發(fā)朝至。回家過年,我乘上北京發(fā)往貴陽的高鐵,穿越祖國的千山萬水,穿過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韶山、銅仁等大中城市,一路欣賞著美景,領略著大好河山,旅途變得美好而輕松,而且全程比當年干爺快了10多倍。

“鐵路修到苗家寨,青山掛起銀飄帶;村村寨寨連北京,紅太陽光輝照苗寨……”這是黔東南苗侗人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慶祝黔東南結束了沒鐵路的歷史而傳唱的歌曲。如今,從苗鄉(xiāng)往返首都的交通方式,有火車、有飛機、還有高鐵,苗鄉(xiāng)侗寨的鄉(xiāng)親們也許又將用新的民歌歌唱新的生活……

作者簡介:

楊文憑,男,苗族,1984年出生,貴州錦屏縣人,深圳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習作在《意林》《人民日報》《經(jīng)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發(fā)表,擔任北京中美醫(yī)療集團及京東譽美醫(yī)院企劃總監(jiān)。

責任編輯:王妗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