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何以為文化?“文”,紋理?!兑捉?jīng)·系(ji)辭》說:“物相雜,故曰文。”“物相雜”,各種各樣的東西匯聚在一起,雜而不亂,和諧共處?!抖Y記·樂記》說:“五色成文而不亂”,指不同色彩美好相處,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和而不同”。“化”,指變化、生成。《禮記·中庸》中的“贊天地之化育”,是一種自然的化生長育。但是我們通常說的“化人”和簡單的說“變化、生成”還不太一樣。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融化,把什么給化掉,它有一種溫潤、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西漢以后,“文”與“化”才合成一個詞匯,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漢代劉向的《說苑·指武》)。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用武力來征服別人,他可能內(nèi)心會有一些不屈服,所以你還要用文化來征服它。文化和武力是相同的作用,文化征服不了,等于最終還是沒有把他征服。
在漢語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屬于精神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逐漸變成一個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外延非常寬廣的多維概念。文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比如居住文化、家居文化、傳統(tǒng)文化、當代文化,書法、繪畫、茶酒都是文化,所以文化的概念非常豐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有獨特標識、價值源泉、文化基因三個方面。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中所孕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創(chuàng)造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標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我們的思想指引。下面我著重講一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我們的獨特標識、價值源泉,以及其蘊含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
(一)獨特標識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diào):“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nóng)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后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fā)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y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他提到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提到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