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和而不同”,是中國人處理“關(guān)系問題”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和睦,但不求一致。就像烹調(diào)湯羹,水、火、鹽、醋、醬油等都要有,才能做好魚肉;就像演奏音樂,樂器、演奏者、感情、旋律、歌詞都要有,才能相輔相成。現(xiàn)在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誰愿意住在這樣一個單調(diào)的地方呢?習近平同志還引用了法國文豪雨果的說法: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他借這句話說明,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
【原典】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鹽梅以烹魚肉,……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
【釋義】上文中的“據(jù)”,指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梁丘據(jù)。梁丘據(jù)善于揣摩齊景公的心思,對于齊景公交辦的事務從不敢怠慢,總是賣力而為,因此深得齊景公的賞識。齊國大夫晏子卻視其為“社鼠”(社廟中的老鼠,指危害國家和社會的危險人物)。在齊景公與晏子的對話中,晏子批評梁丘據(jù)能同而不能和:國君認為可以的,梁丘據(jù)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梁丘據(jù)也說不可以。接著,晏子用了兩個比喻,“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意思是說,如果用清水來給清水增加味道,誰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誰能聽得下去?并得出結(jié)論:“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與“同”,表面上看很相似,實質(zhì)上大異其趣。“同”,是絕對的一致,既無變動也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diào)、沉悶和死寂。“和”如“和羹”(為羹湯調(diào)味),必須齊之以味。“琴瑟專壹”為同,《禮記·樂記》孔穎達疏云:“唯有一聲,不得成樂故也”。琴瑟相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故《詩經(jīng)·鹿鳴》曰:“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