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住在村里的干部
在高原湛藍色的天空下,外墻為藏紅色的格絨村村委會格外顯眼,李明康住在村委會的一個小調(diào)解室里,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既是辦公室又是臥室。在他來之前,房間是另一番模樣:沒有窗戶,雨天漏雨,墻皮卷起……
臨近中午,62歲的格絨村村民仁清拉姆聽說李明康書記回來了,像個孩子一樣特意跑來??吹嚼蠲骺岛?,她不停地豎起大拇指,滿臉都是迎接親人歸來般的興奮。
去年12月29日,當(dāng)仁清拉姆從村長四郎扎西手里接過綠油油的小白菜時,她怎么也沒想過自己家門口的土地上還能種菜。
藏族群眾飲食多以牦牛肉、奶制品為主,村民買蔬菜最近也要到距離村子60公里的洛須鎮(zhèn),價格較貴還不新鮮。
“能不能在村子里蓋個大棚,教村民自己種菜?”金牛區(qū)建設(shè)和交通局支持8萬資金后,李明康開始著手實施。
于是,采購原材料,帶村民建大棚,手把手教村民整地、播種、澆水……
去年12月29日,早上八點不到,格絨村熱鬧起來。
村民們聚集在大棚前,剛摘的小白菜、瓢兒白、茼蒿、蘿卜、生菜擺放整齊。村支書吆喝,村長把菜稱好遞給要買的村民,村會計收錢記賬,儼如一個小菜市場。村支書四郎言登說:“我們以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把種出來的新鮮蔬菜賣給村民,賣菜收入一半留出來用作集體資金,一半當(dāng)補助資金發(fā)到村里的五保戶。”當(dāng)天,仁清拉姆從村里領(lǐng)到了90塊錢的補助。
駐村的日子里,當(dāng)孤獨半夜襲來,“一把豆豆,一壺老酒,一個孤人,一夜憂愁”,李明康會寫點小詩排解。
“2017年初我回成都休假,2月12小兒子出生,2月21日老爹去世,3月18日假期結(jié)束,從成都趕回村里,4月6日又傳來二哥去世的消息。”說起家庭,他眼眶泛紅。
格絨村村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有次下了一晚上雪,第二天一大早李明康出門擦去皮卡車上的雪,正巧路過的仁清拉姆以為李書記要離開,便呼叫其他村民,念叨著“不走,不走”。當(dāng)?shù)弥顣浿皇菚簳r離開去工地看項目后才松開挽留的手。從此以后,每次下雪,仁清拉姆和其他村民都會輪流幫李明康把車擦干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