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別小兒,何時回家鄉(xiāng)。高原風雨行,雪域再故鄉(xiāng)。”2016年9月9日,李明康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當援藏干部的第一晚,寫下這首《別》。
從此,他與雪域高原為伴,將脫貧念于心間。當記者見到李明康的時候,這位來自城市的紀檢干部在高原已經變成了黑臉康巴漢子。
一人、一車、援藏夢
2016年7月,成都市金牛區(qū)向全區(qū)各單位發(fā)出了第四批對口援建石渠縣的報名通知,金牛區(qū)建設和交通局紀工委副書記、監(jiān)察室主任李明康考慮到自己有多年高原工作經驗,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是成都平原的45%,石渠縣是四川最偏遠、海拔最高的縣城。曾經,這個被稱為“太陽部落”的地方飽受包蟲病的侵蝕。
2016年9月,正是雪域高原最美的季節(jié),雪山晶瑩,草甸青綠。李明康踏著秋色,來到石渠,擔任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負責工程項目規(guī)劃、辦公室管理和洛須片區(qū)的道路建設,后又同時擔任奔達鄉(xiāng)格絨村第一書記。
“剛來的時候局里的廢舊皮卡車閑置,我重新修理后竟然還動了起來。”李明康說道。從此以后,他三分之二的時間與這輛皮卡車為伴。
當天,李明康開車帶記者前往格絨村,車輪碾壓過的土路揚起一片塵土,一路坑坑洼洼顛簸得人要散架。在一段環(huán)山路前,車子慢下來,一側是筆直的山坡,另一側是垂直的山崖,金沙江奔涌向前,“這個紅崖子還不是最險的,每次經過,風吹時會有碎石往下掉,汛期時一側的河水上漲,有種在水上漂的感覺。”李明康說。就是這種連當地人都不愿走的“崖子”,從奔達鄉(xiāng)到真達鄉(xiāng)短短30公里的路上還有4個。
石渠縣多為土路,坑洼較多,皮卡車曾多次“不爭氣”,拖車3次、拋錨8次,爆胎、減震器壞掉無數……
“石渠縣今年要完成2500多公里的通村通暢道路建設,以后再來就方便多了。”李明康開著車,眼里充滿期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