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史立說
一封通知函靜靜地躺在鄭德榮事跡展覽館里:“你單位組織報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jīng)驗’論文入選研討會,請通知論文作者參會。”
這是5月4日在北京召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的邀請??墒?,論文的主人卻在前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92歲的長者,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向人生謝幕,和他的起點一起,形成了“黨史人生”的完美閉環(huán)。
1926年,鄭德榮出生于吉林省延吉縣龍井村。1952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的他留校在中國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1948年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毅然投奔解放區(qū),從此開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教育。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我對黨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堅定不移。”兩年前他在自己從教65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言猶在耳。
沿著他《中國共產(chǎn)黨是怎樣誕生的》第一本專著的學術足跡,就能找到他高舉旗幟跟黨走的立意,看到他將黨和國家的需要作為學術選擇的印記。20世紀80年代,他牽頭成立了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從那時開始,每逢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重大紀念活動及黨的重大事件,他都要著文參會,正面發(fā)聲。
東北師大黨委副書記王延介紹說,鄭德榮多次被中宣部、中共黨史研究室約請為專家評審組專家,應邀到多個省市、多所大學、多個系統(tǒng)講理論、講黨史,充分踐行了黨史專業(yè)“資政育人”的社會使命。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鄭德榮飽受結(jié)腸癌的折磨??伤麖奈捶艞壢魏我淮蝹鲹P紅色理論的機會。黨的十九大閉幕第二天一早,他就給王延打了個電話:“建議學校盡快安排宣講,要把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講清楚。我也要去講。”
今年4月,已經(jīng)癌癥擴散的鄭德榮再次住院。他的右肺和三分之一的左肺已經(jīng)停止了工作。即便這樣,他依舊沒有停止思考。5月1日,他的博士生胡范坤來醫(yī)院看他時帶來的還是他的文章。胡范坤給他讀了兩個小時。他拔掉氧氣管,用盡全身力氣說出了幾個字:“要分段,要有條理。”這是他最后一條工作意見。而他生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話,竟是在一個深夜,醒來的時候?qū)κ刈o他的女兒說:“轉(zhuǎn)達給我的學生們,要不忘初心,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