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村到縣城有三十來里路,然而,三十里路的四十年卻似滄海桑田,說不完橫平豎直曲徑通幽的美景,道不盡南來北往大路朝天的故事。
這條路的過去,我太熟悉了;而今天的它,卻讓我感到如此陌生和新鮮。
時光倒回四十年,我還在故鄉(xiāng)的小山村上學(xué)。那時,對這個太行山下小村莊的人們來說,縣城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充滿誘惑的大城市。能有機會到城里逛一逛,哪怕只看一眼,都成了人們的夢想。而小小年紀的我竟然撞上大運。聽母親說要去縣城換面粉,哎呀,那個興奮勁兒就別提了。跑前跑后地看著母親他們把晾曬好的小麥裝進麻袋里,把平板車的輪胎打足了氣,又把燒餅等干糧置備齊了……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們就出發(fā)了。四五個人,兩輛平板車,有拉的,有推的,最享受的就屬我了,趴在鼓鼓的麻袋上,不用走路。
當年的縣城至今已全無印象,只記得那天回家時,天已經(jīng)黑了。后來,到縣城上中學(xué),家里買不起自行車,只有坐公交車了,但一天只有固定的幾趟,又舍不得花錢。我們幾個同學(xué)到周末就步行回家,一路上說說笑笑,風塵仆仆。當我滿臉是汗在漆黑的夜里推開家門時,母親既生氣又心疼地說:“三十多里路呢……快歇歇吧!”
這時我才知道,這條路有多遠。
就這樣,春夏秋冬,寒暑易節(jié),我不知道在這條長長的路上走了多少個來回。有時,看著緩緩駛過的公交車我就想:如果將來能當個售票員該多好,不花錢還天天能坐車!再后來,到外地求學(xué)、工作,但每年總要回家?guī)状?,還是這條路,其變化卻讓我驚喜連連。
這路面是越修越寬,越修越直,平坦坦的,道路兩側(cè)有四季常青、花紅柳綠的景觀帶,漂亮精致的盞盞路燈。再看這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交通工具,從手拉平板車、毛驢車、自行車到拖拉機、三輪車,再到大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小轎車……公交車更是一輛接一輛,出租車也跑得勤快。所以,現(xiàn)在進趟城,那真是一眨眼的功夫,快著呢!還有,公路兩邊平添了許多工廠樓房、商鋪店面、魚塘蓮池、菜園果樹,而原來連結(jié)每個自然村的泥土小路已被一條條平直的柏油路所取代,紅磚碧瓦的農(nóng)家小樓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這條路上必經(jīng)的一座窄窄的水庫大壩,也加寬綠化了,水庫建成了風景區(qū)。隔著車窗往外看,一邊是波光粼粼、輕舟漂蕩的湖面,一邊是錦鱗游泳、井然有序的魚塘,遠處環(huán)湖堤壩上綠樹成蔭……在路上奔波來往的人群中,難以分清誰是城里人,誰是鄉(xiāng)下人?,F(xiàn)如今,在城里上班、打工、學(xué)習、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在這條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還有一部分年輕人,跨過這三十里路,奔向了全國各地,甚至飄洋過海……
已是古稀之年的母親,和我們一起坐出租車進城時,疑惑地問:這路咋短了呢?城里的百貨樓咋不見了?小侄女歪著頭問奶奶:路短了?短多少?什么百貨樓,我在城里三年了,怎么不知道?這個問題只有我來解答了,路還是那么長,但走路和打車的速度怎能相比呢?當年那老百貨樓早就變成了繁華的商業(yè)步行街,哪還有昔日的容顏呢?
當年離家到南方工作的一個同學(xué),去年春節(jié)攜妻帶子歸來,哥哥開著私家車去火車站接上他們,繞著縣城轉(zhuǎn)了一圈。在回家的路上,瞅著窗外的風景,他不斷地搖頭點頭,凝思微笑。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出乎意料啊!”
“變化太大了,這條路看不到一點從前的模樣了!”
“寬了!直了!干凈了!漂亮了!”
他的喃喃自語讓孩子瞠目結(jié)舌,問爸爸怎么了。
“爸爸以前在縣城上學(xué)的時候……”,他給孩子講起來了過去的故事。“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卻人間變天堂啊!”
是的,新城市、新農(nóng)村,新濟源、新夢想,三十里路見證了改革開放新時代四十年的新變化,它連接著天南海北、四通八達的條條大道,是一條通往富裕、文明的幸福之路!
愿親愛的故鄉(xiāng)一路繁華向明天!愿偉大的祖國日新月異奔小康!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8/0625/1006283.shtml(轉(zhuǎn)載請保留)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qū)中站小學(xué))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