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激昂的旋律,讓每個中國人熱血沸騰。您知道嗎?國歌的曲作者聶耳,與宣外校場頭條3號(今7號)的云南會館還有一段歷史淵源呢。
云南會館始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當時的位置在朝內(nèi)北小街。清代實行滿漢分城居住,會館就遷到了校場頭條。清乾隆年間,熊郢宣、蔣文祚捐資擴建,成為接待云南應試學子之地。后來又新建了老館、新館、南館、北館、理化會館、云征會館、景中祠館,現(xiàn)在的云南會館就是北館。
云南會館當年可是個風云際會的地方。當維新風潮席卷京師的時候,康有為的變法名言“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nèi)酝?rdquo;,掛在會館顯要位置。五四運動后,會館曾住過王德三、王復生、王孝達等革命先驅。1926年“三·一八慘案”中殉難的范士融、姚宗賢兩位烈士,他們的紀念碑也聳立在會館院子中央。不過,在云南會館中住過的人,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人民音樂家聶耳了。
1932年8月11日中午時分,身穿西裝、手提小提琴盒子的聶耳,隨著摩肩接踵的人流,走出前門火車站,乘一輛洋車來到了云南會館。9月中旬,聶耳報考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在“黨義”試題中,他寫了《國難期中研究藝術的學生之責任》;在“國文”試題中,他寫了《各自理想的精神之寄托》。滿懷抗日愛國思想的聶耳,他的答卷自然不合國民黨考官的胃口,因此名落孫山。
但聶耳沒有灰心,他找到當時在北平的蘇聯(lián)著名小提琴教授、曾經(jīng)教過冼星海的托洛夫學習。由于付不起高昂的學費,聶耳只上了四次課就退學了。告別的時候,托洛夫惋惜地對聶耳說:“你是一個頂聰明的孩子,你將來的提琴會拉得不錯的。”
除了學習小提琴外,聶耳還幾次到天橋,去聽民間藝人演唱,看富連成班的演出。聆聽著勞動者的心聲,聶耳從下層苦難藝人身上吸收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藝術積累。北平普通百姓抗日救亡的呼聲,也深深地感染了聶耳,讓他振奮,給他激情。
在北平期間,經(jīng)上海劇聯(lián)的介紹,聶耳結識了許多左翼戲劇家和音樂家,積極參與北平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和左翼音樂家聯(lián)盟的演出活動,宣傳抗日救亡,成了北平劇聯(lián)的活躍分子。
和北平劇聯(lián)同志們一起戰(zhàn)斗,使聶耳政治上進步很快,越來越成熟。他向劇聯(lián)領導于伶表達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愿望。北平劇聯(lián)黨組織認為:聶耳已基本具備了入黨條件。但考慮到他在北平?jīng)]有固定職業(yè),將很快離開北平回上海,就沒有為他辦理入黨手續(xù)。
11月6日,云南老鄉(xiāng)湊齊了路費,聶耳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北平。聶耳離開北平時,于伶讓他帶給上海劇聯(lián)黨組織三份材料:一是北平劇聯(lián)一年來的工作報告,二是聶耳的入黨申請及黨組織的意見,三是聶耳在北平工作情況的介紹。雖然聶耳只在北平生活了三個多月,但他的生命經(jīng)受了一次洗禮,他把“泛濫洋溢的熱情與興趣,匯注入巨流的界堤”。1933年初,經(jīng)田漢介紹,聶耳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35年,上海電通公司請?zhí)餄h寫個電影劇本《鳳凰的再生》。田漢先交了個劇本梗概,“寫在舊式十行紅格紙上,約十余頁”。同年2月,田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為了盡快開拍,電通公司請人把田漢的文學劇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征得田漢同意,影片改名《風云兒女》。4月,又傳來國民黨當局要逮捕聶耳的消息。為了保護這個年輕有為的戰(zhàn)士,地下黨組織安排他先到日本暫避,然后再去歐洲和蘇聯(lián)學習。
聶耳得知《風云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請纓,并很快從日本寄回《義勇軍進行曲》歌譜,賀綠汀請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樂曲指揮、蘇聯(lián)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
不幸的是,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滕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他沒有看到《風云兒女》,也沒有聽到合成后的《義勇軍進行曲》。聶耳的一生在23歲時就畫上了句號,但是他的生命已經(jīng)融入到《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