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趙家祥:恩格斯晚年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理論的深化和發(fā)展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2018-06】趙家祥:恩格斯晚年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理論的深化和發(fā)展

19世紀,自然科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從收集、積累材料到整理材料、把材料系統(tǒng)化,從以分析為主發(fā)展到以綜合為主,從經驗自然科學發(fā)展到理論自然科學的階段,為認識的辯證過程理論提供了科學前提。但是,直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絕大多數(shù)的自然科學家仍然被束縛在形而上學和經驗主義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之中。對此,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以及有關的歷史唯物主義通信中,從多方面深刻闡述、豐富和發(fā)展了認識的辯證過程理論。

關于人的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關系

對于杜林關于“最后的終極的真理”“思維的至上性”“認識的絕對可靠性”“無條件的真理權”的錯誤理論,恩格斯從多方面批判了這種認識論上的形而上學觀點。

首先,恩格斯認為,要說明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先要說明這里的思維指的是單個人的思維,還是作為無數(shù)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的個人思維。恩格斯指出:“因為最可貴的結果就是使得我們對我們現(xiàn)代的認識極不信任,因為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tài)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恩格斯的這段話,對于那些對自己的認識盲目自信,在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情況下就認為自己的認識是完全正確的,具有重要警戒作用。任何人的認識,都要準備接受實踐的反復檢驗。

其次,恩格斯認為,人的思維、認識,包含著極其復雜的矛盾。一方面,人的思維的性質必然被看作是絕對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維著的個人中實現(xiàn)的。人的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貫穿于人類認識過程始終,是人的思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 “是所有智力進步的主要杠桿”,即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通過這個矛盾的不斷出現(xiàn)和解決,推動人的認識向前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xiàn)情況和每次的現(xiàn)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再次,關于是否存在“永恒真理”的問題,恩格斯把整個認識領域分成三大類進行考察。第一類是研究非生物界的科學,第二類是研究活的有機體的科學,第三類是歷史科學。恩格斯指出,在這三類科學中,所謂永恒的真理、終極的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罕見。在人類歷史領域中的科學比在非生物領域和生物學領域中的科學還要復雜得多;不僅如此,如果一旦例外地能夠認識到某一時代的社會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的內在聯(lián)系,那么這照例是發(fā)生在這些形式已經半衰退和瀕于瓦解的時候。“因此,在這里認識在本質上是相對的,因為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時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來說是暫時的一定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的聯(lián)系和結果。”恩格斯還談到人的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即邏輯學和辯證法,他認為在這方面更談不到什么永恒真理。因為認識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對漫長的時代系列來說,是相對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趨于完善的,或者就像在天體演化學、地質學和人類歷史中一樣,由于歷史材料不足,甚至永遠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誰要以真正的、不變的、最后的終極的真理標準來衡量認識,那么,這只是證明他自己的無知和荒謬。

關于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關系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批判德國生物學家耐格里的報告《自然科學認識的界限》中所說的人“沒有能力認識無限”的錯誤觀點時,深刻地闡述了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關系。

首先,恩格斯批判了耐格里關于“我們不能認識現(xiàn)實的質的差異”的錯誤觀點。第一,恩格斯認為,每一種質都有無限多的量的等級,如顏色的濃淡、質地的軟硬等,而且它們都是可以度量和可以認識的,而這些量的不同等級的承擔者,即顏色、質地等,就是不同的質,所以認識了這些量的不同等級,也就是認識了事物的不同的質。第二,恩格斯認為,在現(xiàn)實中存在著的不是脫離物的抽象的質,而是具有質并且具有無限多的質的物。兩種不同的物總有某些質(至少在物體性的屬性上)是共有的,另一些質在程度上有所不同,還有一些質可能是兩種物中的一個所完全沒有的。但是,在由各種自然物和自然過程所構成的一個無限的系列中,只要我們認識了每個自然物和自然過程在自然聯(lián)系中的地位,就是認識了這個自然物和自然過程的質。第三,恩格斯認為,我們的思維可以把不同的感官對同一事物提供給我們的不同的印象,綜合成為一個整體,從而認識這個事物的質。通俗地說,就是人的認識可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通過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從而把不同事物在質上區(qū)別開來。

其次,恩格斯批判了耐格里的“我們只能認識有限的東西”的錯誤觀點。恩格斯認為,就進入我們認識領域的僅僅是有限的對象這一點而言,耐格里說的“我們只能認識有限的東西”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個命題還需要有如下的補充:“從根本上說我們只能認識無限的東西。”這是因為,人們只能通過有限事物去把握無限,通過特殊性去把握普遍性。恩格斯舉例說,氯和氫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受到光的作用就會爆炸而化合成氯化氫;而且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我們也就知道,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這種現(xiàn)象隨時隨地都會發(fā)生。至于是發(fā)生過一次還是重復發(fā)生過一百萬次,以及在多少個天體上發(fā)生過,這都是無關緊要的。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同時,恩格斯也說明了人類對無限和絕對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只能逐漸接近,而永遠不能窮盡。“無限的東西既是可以認識的,又是不可以認識的,而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再次,恩格斯批判了耐格里割裂感性和理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經驗主義從而否定哲學上的物質和運動概念的錯誤觀點。耐格里說:“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質和運動。”恩格斯指出:“當然不知道,因為物質本身和運動本身還沒有人看到過或以其他方式體驗過;只有現(xiàn)實地存在著的各種物和運動形式才能看到或體驗到。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運動本身無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運動形式的總和;‘物質’和‘運動’這樣的詞無非是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因此,只有研究單個的物和單個的運動形式,才能認識物質和運動,而我們通過認識單個的物和單個的運動形式,也就相應地認識物質本身和運動本身。” 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物質本身是純粹的思想創(chuàng)造物和純粹的抽象。當我們用物質概念來概括各種有形地存在著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撇開了。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物質的東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著的東西。” 恩格斯運用從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從事物的特殊性揭示事物的普遍性這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科學地說明了物質和運動這兩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說明了這兩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否認物質和運動這兩個概念的認識論根源。

關于真理和謬誤的關系

由于人的思維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無限性和有限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對立統(tǒng)一,因此思維對外部對象認識的結果,必然既包含真理的成分又包含謬誤的成分。正確地反映外部對象的認識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外部對象的認識就是謬誤。認識與外部對象相一致、相符合,這是真理最根本的規(guī)定性。這里講的相一致、相符合,不僅是指與事物的現(xiàn)象、外部聯(lián)系的相一致、相符合,而且更主要的是指與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內在本質的相一致、相符合。僅僅同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事物的現(xiàn)象相一致、相符合,不一定就是真理。因為外部的聯(lián)系是不深刻的,現(xiàn)象中包含著假象。與不深刻的表面聯(lián)系和假象相一致、相符合的認識不能算是真理,只有既與事物的表面聯(lián)系、事物的現(xiàn)象又與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事物的本質相一致、相符合的認識才是真理。

真理和謬誤是認識運動中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的對立表現(xiàn)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真理與謬誤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謬誤,是謬誤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謬誤不能混淆,這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絕對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堅持真理才是崇高的,修正錯誤才成為必要。真理和謬誤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與謬誤互相依存,是說真理和謬誤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沒有真理就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與謬誤的對立又具有相對的意義,真理與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所以恩格斯說:“對立的兩極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 因為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與之相符合的特定的對象、時間和適用范圍,一旦離開了這個對象,超出特定的時間和適用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總結了人類認識史,特別是兩千多年來的哲學發(fā)展史,第一次明確表述了哲學基本問題。他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派別或兩大陣營的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即人的思維能不能認識世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qū)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恩格斯認為,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唯物主義者和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唯心主義者,都屬于可知論者。近代一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如休謨和康德,屬于不可知論者??档抡J為在我們的感覺之外有“自在之物”存在,人的知識所達到的只是“現(xiàn)象”,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恩格斯認為,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yè)。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恩格斯指出:“既然我們自己能夠制造出某一自然過程,按照它的條件把它生產出來,并使它為我們的目的服務,從而證明我們對這一認識過程的理解是正確的”,不可知論就被駁倒了。恩格斯舉例說,動植物體內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在有機化學開始把它們一一制造出來以前,一直是這種“自在之物”;一旦把它們制造出來,“自在之物”就變成為我之物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關于實踐標準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不是人們一兩次實踐的成功或失敗,就能證明一種認識是真理還是謬誤,而是人的“全部實踐”才能最終證明一種認識是否真理。在理論發(fā)展的歷史上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的理論雖然曾經被實踐證明是真理,但由于實踐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化,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以后,現(xiàn)實的新的實踐又證明了曾經被過去的實踐證明為真理的理論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真理,而是謬誤或包含謬誤的成分。與此相反,有的理論雖然曾經被實踐證明為謬誤,但由于實踐的發(fā)展和深化,過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以后,新的實踐又證明曾經被過去的實踐證明為謬誤的理論并不是謬誤或不完全是謬誤,而是真理或包含真理的成分。這些都證明人的“全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趙家祥,梁樹發(fā),莊福齡,葉汝賢.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郭浩校對:劉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