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蔡邕《琴操》記載:晉文公重耳,與子綏俱亡,子綏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復國,舅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龍矯矯,遭天譴怒,卷排角甲,來遁于下。志愿不與,蛇得同伍,龍蛇俱行,身辨山墅。龍得升天,安厥房戶,蛇獨抑摧,沉滯泥土。仰天怨望,綢繆悲苦,非樂龍伍,惔不眄顧。”文公驚悟,即遣求得于綿山之下。使者奉節(jié)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fā)火。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粽子作為寒食的一種,五月初五端午食粽子做為一種傳統(tǒng)民俗慢慢就流傳了下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