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fā)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一個沒有發(fā)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fā)展著的理論指導發(fā)展著的實踐。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對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其中著重強調了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問題,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說,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文明的皇冠,代表了人類文明的高度和深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第一,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必須有建立中國自身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的自覺意識。歷史的實踐證明,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大發(fā)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素養(yǎng)和思想先導。近代以來,由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暫時落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遭受重大的挫傷,很大程度上導致一些人迷失了構建中國自身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的自覺和自信,結果使得中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喪失了話語權和規(guī)則的制定權。喪失自身理論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的更大危害,在于有一些人把只適用于特定西方國家的具體做法和理論模型視為絕對的真理,并在這一套所謂的“模型”和“規(guī)則體系”指導之下,無視中國發(fā)展的現實,無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和生機勃勃的現實情況,反而脫離中國的實際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指手畫腳。
比如,究竟什么才是醫(yī)學?由于近代以來我們的文化不自信和不自覺,結果把某一種醫(yī)學的所謂標準視為絕對的科學,進而在這一套標準之下不斷地批評中國幾千年的醫(yī)學成就,甚至以所謂“不科學”的結論肢解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文化現象。事實上,中醫(yī)、蒙醫(yī)、藏醫(yī)、阿拉伯醫(yī)學、西醫(yī)等不同的醫(yī)學形態(tài),都有各自的價值和角度,這些不同的醫(yī)學形態(tài)之間應該敞開胸懷、放下唯我獨尊的高傲,真正做到海納百川,看到和學習不同醫(yī)學形態(tài)的優(yōu)點,從而實現不同醫(yī)學形態(tài)的良性互動,這才是人類醫(yī)學的發(fā)展之路。
比如法學,法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中國的法治建設絕不是模仿西方或者照搬某些國家的說法和做法就能夠實現真正的依法治國。中國的法治建設,一定是既繼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揚棄了中國傳統(tǒng)法學思想上與時代潮流不相適應的污垢,同時融會了人類現代法治的智慧,直面中國的現實問題,從而生成和創(chuàng)造中國自身的法治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而絕不是某些國家的理論翻版。
比如哲學學科的建設,我曾聽到有人批評中國沒有“哲學”,其實這種不負責任的結論根本原因在于把西方哲學的理論框架和學術框架視為所謂的哲學標準格式,凡是在內容和表達形式上與西方哲學不一樣的偉大思想都不被認為是哲學??陀^的事實是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極其豐富的哲學思想,都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我們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絕不可將某一種理論范式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而且,當我們梳理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學術史時,會發(fā)現很多的哲學教科書都是以西方的框架來研究中國的文化,結果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曲解或者不能闡發(fā)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本來面貌,這不能說不是中國學術發(fā)展的巨大遺憾。
對于此,我們中國的學者,諸如法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等,都應該樹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意識,真正建立符合中國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現實的哲學社會科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反映中國現實的思想體系和文化體系,才能真正成為文化的大國和強國。否則,沒有自身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而是按照別人的一套理論體系和規(guī)則體系建設自己的國家,必然會造成削足適履和違背國情的嚴重后果。正如同戴帽子,應該根據不同的腦袋選擇或定制帽子,而不是把別人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一旦不合適就反過來批評自己的腦袋不好,不適合帽子的型號,這在根本上顛倒了社會現實和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務必要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
一句話,中華民族的振興,必須有自身的學術體系和理論體系,這是文明進步和文化自覺的標志之一!特別是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歷史事實證明,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新時代要有新發(fā)展、新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我們黨執(zhí)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切需要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充分發(fā)揮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面對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各類風險和挑戰(zhàn)不斷增加的形勢,如何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fā)揮作用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并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巨大進步和輝煌成就。
第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一定要有直面中國現實和回應中國發(fā)展需要的自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力,不在于拿幾條抽象的條條框框和理念剪裁中國鮮活的現實,而是在于扎根中國現實社會的需要,反映中國社會自身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深度思考,從而成為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當前,有一些所謂的研究,從概念到概念,從術語到術語,根本不研究中國現實的社會問題,不研究人民到底需要什么,不能自覺地以推動中國社會進步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任務,反而在一個脫離現實社會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賞,這從根本上違背了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和使命。客觀地說,哲學社會科學當然需要深刻的理論探討,但無論多深刻,都要以反映和回應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永恒問題和時代問題為根本使命。任何一門學科,如果脫離了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如果不能回應人民的訴求,那都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更不會成為傳世的文化精品!所有的歷史上經得起檢驗的文化精品,無一不是反映人民心聲、回應社會現實問題的!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正是中國正經歷著的最為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也是在進行著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且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
第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必須建立一套有力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什么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這必須有合理的評價標準。當前,評價一個文化作品的好壞,要看是不是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要看是不是符合某些所謂的規(guī)則體系和話語體系,結果大量的文章讓人不知所云,繞來繞去,一大堆脫離人們實際生活的所謂術語,究竟寫出了什么偉大的智慧?這實在讓人生疑!一個文化作品是否優(yōu)秀的最根本評價尺度,在于理論的深度、思想的睿智和對人類文明進步所具有的價值!無論多少術語的堆砌,沒有思想的語言,終歸是對文化使命的背棄!對此,我們很有必要建立新的學術評價體系和標準,不拘一格,讓那些真正有思想、有深度、人民喜歡聽、聽得懂、能夠對人類文明起到真正推動作用的作品得到重視和推廣!當前,我們要始終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加以堅持。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理想和志向。目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其重要任務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xù)發(fā)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輝煌成就。
在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我談一點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更希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有更大的發(fā)展,真正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的福祉!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