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往事:彭德懷到南方視察工作,臨走時,發(fā)現(xiàn)有人往他乘坐的汽車后備箱里裝酒。陪同的干部解釋道:“這些東西不值幾個錢,就是一點心意。”還說請首長品嘗,下不為例。彭德懷立即嚴肅起來:“你別跟我說什么下不為例,別小看這幾瓶酒,很多事情都是從第一次開了口子,以后就收不住了。”說完,彭德懷讓人把酒全部卸下來,一瓶也沒留。彭總慎獨慎微之舉,讓人感懷。
“于細微處見精神,于細微處也見品德。”領導干部無論是修身養(yǎng)德,還是任職履責,注意慎獨、注重慎微、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匆粋€人的品德情操,不是他在眾人面前做得怎樣,而是他在獨處時的所作所為。兩千多年前,子思在《中庸》里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便是這個道理。
東漢安帝時,昌邑縣令王密為感謝楊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懷金十斤饋贈,被楊震拒絕。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愧而出”。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日之領導干部?
管理學上講,“魔鬼藏在細節(jié)里”,細枝末節(jié)上的大意,往往就是敗事之端。如果黨員干部不能慎獨慎微,就會失去對原則的堅守、對清廉的恪守、對底線的防守,那么出事就是早晚的事。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中指出,對于認真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共產(chǎn)黨員來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慎微’,不做任何壞事”。
《資治通鑒》有云:“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微”,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有獨到見解:“克己必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其意,要求人們講修養(yǎng)時不僅要講大節(jié),也要注意小節(jié),決不給自己留一絲一毫的死角;也要求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意識,不因“小腐敗”而違規(guī)逾矩,不因“小問題”而姑息遷就,不因“小意思”而欣然笑納,才能在慎微中積下尺寸之功,鍛造金剛不壞之身。物質(zhì)誘惑再強烈,只要心有定力就不會妥協(xié);監(jiān)督可能有缺位,只要心中有戒就不會出軌。鄭培民辦事公正,“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理由,不給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陳玉晉不怕考驗,“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寸方規(guī)”……他們皆是慎獨慎微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自律關鍵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能否做到慎獨慎微。從拒腐防變的角度講,“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才最見黨性修養(yǎng)、個人修為,在這之中“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才是對黨性更大的考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