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金——
筑路奏響脫貧曲
種玉米、土豆,畝均年純收入500元;種釀酒葡萄,畝均年純收入5000元。
想脫貧,種啥更管用?
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對小金縣農民而言,卻是個難解的大問題。賬誰都會算,可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有想法,有膽量,就是沒路。
看看小金縣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在這個深度貧困縣里,一半行政村建在高半山上,耕地都在七八十度的山坡上。人爬上去都費勁,哪還伺候得了“金貴”的釀酒葡萄?
對于出行,當地群眾這樣自嘲:“看見屋,走到哭;望著山,走得癱。”下馬廠村村支書黎國林說,過去村里都是羊腸小道,難走不說,安全隱患也大。
如今再到下馬廠,中巴車從山腳下沿路而上,可以一直開到海拔2600多米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經過幾年建設,全村已擁有基地路2公里、產業(yè)路8公里,實施窄變寬和翻砂整治工程3.3公里。
曾經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脫貧攻堅的“聚寶盆”。釀酒葡萄種植基地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村里23戶貧困戶、93人都參與了釀酒葡萄種植,到2017年全部實現脫貧。
“他現在肥得很!”幾個婦女一邊給葡萄樹剪枝,一邊打趣站在一旁的蘭國華。他家種了5畝葡萄,收入非??捎^。
“國家政策好,路修得好,車子開到地頭上,小型機械也能進來,收葡萄的時候,五六天就能忙活完。”55歲的蘭國華,種了幾十年地,有著深切的體會。只有239戶的下馬廠村,如今各種生產生活車輛已有七八十臺。
像下馬廠村一樣,在小金縣,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正越來越暢通。通過持續(xù)攻堅,小金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區(qū)實現了“通鄉(xiāng)油路100%、村道硬化率100%、農村公路安保基本全覆蓋”的目標。
路通了,產業(yè)也發(fā)展起來。2014年以來,小金縣建成農村產業(yè)路1650公里,帶動發(fā)展生態(tài)蔬菜、特色水果、釀酒葡萄等五大優(yōu)質生態(tài)農產品基地7600余畝,建成牦牛標準化養(yǎng)殖場54個。全縣貧困發(fā)生率從2015年的17.58%下降至目前的2.85%。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