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坐落在深圳蛇口的改革開放主題博物館開館,還原了蛇口改革開放的歷史畫面,講述先行者的勇敢探索,展示時代留下的鮮活記憶。
時間的齒輪飛快轉動。4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率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人脫離貧困。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
“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的話語鏗鏘有力,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書寫奇跡,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多年前的判斷,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認知。
40年來,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完成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經濟特區(q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才對本報記者表示,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走出去”,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經濟結構逐步調整、鞏固、健全。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沒有照搬外國經驗,而是將自身特點與改革開放相結合,取得了今天的偉大成就。
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綜合實力持續(xù)提高,將努力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在2020年如期脫貧。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不僅讓中國人民受益,近年來也以對世界經濟增長超過30%的貢獻率成為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器”和“壓艙石”,讓世界敬佩。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對非洲來說極其寶貴!”加納經濟學家保羅·弗里龐如是感嘆。
韓中文化友好協會會長曲歡對本報記者表示,韓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fā)生巨大轉變,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他們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
巴西里約華人聯誼會副會長周莎莎對本報記者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這“新四大發(fā)明”。她說,這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既塑造著中國創(chuàng)新形象,也引領著全球創(chuàng)新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主席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方位。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賽斯·卡普蘭和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博喜文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政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包容性發(fā)展、確保所有人民都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是中國自身發(fā)展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