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將用十年時間提亮中軸古韻
雙清別墅、來清軒等革命文物將啟動修繕保護工程
北京將花10年時間,提亮中軸線。今年,故宮周邊重點文物將搬遷騰退。同時,三個文化帶上散落著的500余處文物古建筑正在拂塵回春,點亮成串。
城內,城外,古都神韻煥發(fā)。昨天,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時透露今年古都保護任務單,雙清別墅、來清軒等革命文物將啟動修繕保護工程,成為三個文化帶上的絕對亮點。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孕育出古都獨具魅力的京韻。而京味兒的傳承載體就是300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好、保護好它們,依舊是今年文物部門的重頭戲。
京北,長城文化帶,今年擬繼續(xù)推進箭扣南段長城(151號敵樓—154號敵臺及邊墻)、密云蟠龍山、臥虎山段長城等修繕工程。舒小峰說:“本市將借鑒長城保護的優(yōu)秀案例,盡快研究出臺長城修繕相應規(guī)范和標準。同時,加大長城巡視檢查工作力度,發(fā)動社會志愿者等社會力量進行長城保護。”
修繕長城的同時,本市將更注意發(fā)揮文物的社會價值。今年,市文物局將加快制定和完善北京市長城保護規(guī)劃。“結合長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探索在現(xiàn)有開放的長城段落基礎上,整合周邊村莊和自然資源,統(tǒng)籌管理開展協(xié)同保護和利用。”舒小峰舉例,“比如建立統(tǒng)一的游客中心,懸掛統(tǒng)一制作的標識,加強各景區(qū)間的道路交通聯(lián)系,增添衛(wèi)生間、果皮箱等必要的服務設施,設計合理的旅游路線,引導游客出行等。”
一處處埋沒在歷史長河里的景觀涅槃重現(xiàn),一度散失的文化精髓也一點一滴找回來。舒小峰說:“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長城遺址、史跡的研究和宣傳,加大長城保護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對長城歷史文化價值的研究和闡釋,增強全社會特別是當?shù)厝罕姳Wo長城的自覺性和使命感。”
京西、京東,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也都將如此。今年,本市將推動北法海寺保護工程(二期)、石景山古建筑金閣寺等修繕工程,并將雙清別墅、來清軒等革命文物的保護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重點項目,全力推進。水光瀲滟的大運河畔,白浮泉遺址、延慶寺、萬壽寺東路、永通橋(八里橋)等文物騰退及保護工作將在年內有新舉措。
聚焦老城,“制定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guī)劃實施計劃,編制統(tǒng)籌騰退空間再利用規(guī)劃”被寫入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舒小峰說:“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對中軸線申遺保護高度重視,北京成立專項工作組,計劃用10年左右,來整治中軸線的遺產區(qū)和緩沖區(qū)的歷史風貌,以在規(guī)劃期內實現(xiàn)申遺成功為目標。”
尊重歷史,恢復原貌,更要將北京人與中軸線的故事講好。舒小峰認為,中軸線不僅是北京城的歷史脈絡,更是一條民生脈絡。一條壯美的軸線,串聯(lián)起故宮、天壇等皇家園林,也分布著青磚灰瓦的四合院,承載著最有代表性的京味兒文化。“中軸線申遺首先是保護,是提升中軸線沿線周邊的人文景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居住在這里的人活得更舒適,讓游覽中軸線的人更能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因為中軸線申遺有獲得感,自愿參與到中軸線的保護與宣傳中來。”舒小峰說,“這也是中軸線這樣一個沒有圍墻、就在人民身邊的線性遺產申遺的目標之一。”
待來年,京城內外、中軸南北,老城風貌煥發(fā),三條文化帶仿若珍寶珠串,帶動京津冀三地社會文化加速發(fā)展。(記者 劉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