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青年李蔚然
回國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08年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yè),李蔚然進入一家總部位于深圳的世界500強企業(yè),從深圳到非洲、拉美,一干就是8年。8年后,他放棄百萬年薪選擇回到云南。他說:“這算是回歸吧。”
回歸的是家庭。“過去在國外跟國內有時差,和家人聯(lián)系特別不方便。”回到云南,李蔚然終于能多些時間陪伴家人,“我和妻子在計劃要小孩,回到國內,照顧起來更方便。”
回歸的是家鄉(xiāng)。回到云南,李蔚然將創(chuàng)業(yè)的方向選定為高原特色農業(yè)。“家鄉(xiāng)有這么好的環(huán)境和資源,農民生產了這么好的綠色產品,我想將他們的產品和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市場聯(lián)系起來。”
回歸的更是夢想。“回來后,終于能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單純地完成工作。”因為創(chuàng)業(yè),回到了家鄉(xiāng)的李蔚然能陪伴家庭的時間依然有限,他說自己大多數時候都在沒有電話信號的村莊,“創(chuàng)業(yè)選擇了做農業(yè),總得了解農產品市場。”
“創(chuàng)業(yè)需要人才,在永勝招募足夠數量合適的人才很難;但再難,我也希望帶動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盡管現(xiàn)在更多時間待在麗江市永勝縣,李蔚然坦言自己未來可能還是會把公司部分業(yè)務放在昆明。“等事業(yè)相對穩(wěn)定了,還是希望多在昆明陪伴妻子,畢竟未來還要考慮孩子教育。”
旅游達人趙晶晶
兩條地鐵線直通家門口
王漢超 霍亞平
今年是趙晶晶工作的第十三個年頭。大學畢業(yè)后,她回到河南鄭州老家工作。“過去的一年,太多變與不變,但我的生活依然美好。”
作為土生土長的鄭州人,趙晶晶親眼見證了家鄉(xiāng)的變化。
交通變了。這兩年,鄭州兩條地鐵線路直通自己家門口,還有7條地鐵開工建設,“鄭州城區(qū)三環(huán)全程高架,上下班也不太堵車了,周末坐上城鐵去開封鼓樓吃夜市,再坐鄭徐高鐵到南京看看,去上海外灘轉轉,別提多得勁。”
環(huán)境變了。過去冬天一到,“天天不開窗,出門戴口罩”。在趙晶晶看來,“這兩年的藍天明顯多了,尤其是今年冬天,有時候天藍得像一幅畫”。
觀念變了。今年,趙晶晶帶薪休假領著全家去了趟越南旅游,“白天我們在大海邊漫步,晚上躺在沙灘上看星星。”趙晶晶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除了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的消費,還能存三四萬。“消費觀念不一樣了,有假期我們就全家出去旅游。”
家鄉(xiāng)一直在變,趙晶晶既興奮又心安,因為家人、朋友和同學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沒變的親情和友情,讓她感到溫暖。2018年,趙晶晶的愿望是給父母買一套房子。“希望房子周邊的交通便利一些,醫(yī)療方便一點,老兩口辛苦了一輩子,想讓他們安心地度過晚年。”
手機維修師李剛強
上月到手就有一萬九,哈哈
本報記者 鞏育華
2017年對“北漂”李剛強來說,可謂幸運年——他的收入再創(chuàng)新高,光上個月到手就一萬九;今年38歲的他還當了爸爸,朋友們打趣他“老來得子”,他一臉憨笑,看得出很幸福。
李剛強,陜西人,來北京13年了,先是在手機公司做手機維修,今年3月加入閃修俠,滿北京跑,上門修手機,“比以前賺得多,也更奔波,沒辦法,賺奶粉錢嘛!”他笑聲爽朗,“我的業(yè)績一直全國前五,手藝好,沒辦法,哈哈。”用戶喊他“大俠”的時候,他最受用。沒單子的時候,他就在地鐵里找個角落坐下,“打打游戲,或者和兒子視頻,這一小會兒屬于我自個兒。”
添了孩子,李剛強家今年開支不小。他把妻兒送到山西丈母娘家,隔幾個月看望一次。當孩子隔著屏幕,突然學會叫爸爸的時候,是他今年最開心的時刻,有點想落淚。
李剛強說,現(xiàn)在上醫(yī)院也方便,老家有合作醫(yī)療,在北京能走異地醫(yī)保。但他平日還是很注意,每天早起喝一杯溫水,出門看天氣預報,他開玩笑說“惜命”,但其實是不想耽擱,“錢基本夠用,但有30萬存款的話,心里會比較踏實。”
“北漂不是我們的夢想。”說起房子,李剛強有些遺憾。2006年,同事攛掇他去燕郊買房,他一猶豫就再也沒追上房價上漲的列車。李剛強2018年的心愿是在西安買套房,“我父母在西安,等孩子上小學了我們也回西安”。
鐘情網購的韓屹
最感謝的人是外賣小哥
本報記者 孟思奇
剛剛過去的“雙12”,北京姑娘韓屹的戰(zhàn)利品又堆成了小山。和“雙11”相比,她稍微克制了一些,這次“只買了七八件東西”。
不光在購物節(jié),韓屹每天雷打不動的習慣就是捧著手機買買買。韓屹每天5點半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外賣。她知道怎么訂餐才能搶到最大的紅包,哪個平臺能獲得更多的優(yōu)惠。慢慢地,她成了所有外賣平臺的VIP用戶。
2017年,韓屹最感謝的人就是外賣小哥。過去外賣不發(fā)達的時候,韓屹也做飯。有了外賣,她每個月做飯次數幾乎為零。韓屹的辦公室在3層,沒有電梯。有一次,外賣員遲到半個多小時,還打電話讓她下樓去取,韓屹挺生氣,說:“去不了,你送上來吧。”當外賣員氣喘吁吁地把餐遞到韓屹手里時,她才發(fā)現(xiàn)外賣員是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當時我就后悔了。”
從此,韓屹每次取外賣都自己下樓,刮風的時候給他們幾塊錢小費,天氣熱的時候給他們帶杯水。
明年,韓屹的目標是有個健康的寶寶。所以,她最近減少了叫外賣的次數,一是為了節(jié)省開支,二是練習做飯,為當媽媽做準備。不過,她也覺得當媽是個挑戰(zhàn),過去幫同事網購母嬰產品,總覺得質量參差不齊,“掛個嬰兒兩字就價格高幾倍。”她希望將來嬰兒產品能夠有統(tǒng)一的價格標準和更多的監(jiān)管,讓自己買買買時更安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