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十九大之后我們在經濟工作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并且把現(xiàn)代化的經濟體系建設和宏觀調控完善融合在一起。如果說它是一個新任務新部署,那就是圍繞建設有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來進行宏觀調控體系的布局。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一思想的一條主線就是黨和國家領導經濟工作的理念、思想、戰(zhàn)略上發(fā)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則集中體現(xiàn)在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深刻變化上。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涉及到宏觀調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主要矛盾的變化來完善宏觀調控;二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是實施包括宏觀調控在內的若干方面的根本要求。
我們應該意識到,現(xiàn)在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在十九大之后,或在進入新時代之后是大不同于以往的。例如,我們有三方面的概括:一是經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二是新發(fā)展理念;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我們一一列數(shù)這三方面的關鍵詞的時候,必須注意并且時刻警醒自己的是,新常態(tài)是相對于舊常態(tài)而言的,新發(fā)展理念是區(qū)別于舊發(fā)展理念而言的,當講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它直接針對的是需求管理政策。
概括起來,在十九大之后,或進入新時代之后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的變化凝結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分析的視角。如何判斷經濟形勢變化,是解決對經濟形勢變化怎么看的問題,這個怎么看在十八大以來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極其深刻的變化。在以往我們討論經濟形勢的時候,所采用的分析視角,要么是周期性要素,要么是總量性因素,人們會把它理解為供求總量平衡當中的一個總量性因素的變化。但是當今天概括經濟形勢面對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根源是重大的結構性失衡所導致的經濟循環(huán)不暢,主要是供給側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當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跟著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我們的分析視角顯然不能停留于周期性因素和總量性因素的分析,必須由周期性因素和總量性因素延伸到結構性因素,延伸到供給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第二,發(fā)展理念。當我們提到新發(fā)展理念的時候不僅講的是創(chuàng)新、協(xié)調、開放、共享、綠色,而且要從抽象的發(fā)展理念延伸到具體的經濟發(fā)展目標上?,F(xiàn)在這個具體的發(fā)展目標集中表現(xiàn)在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就是要實現(xiàn)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這樣一種發(fā)展,這種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政策主線。我們以往的宏觀調控的政策主線概括起來就是立足需求側,緊盯需求總量進行對沖性的逆向調節(jié)。當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時候我們著眼于擴大需求,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時候我們著眼于壓縮需求,它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穩(wěn)定。而今天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相對于以往的需求管理,它更多強調要立足于供給側,因為是結構調整,而非總量調節(jié),它瞄準的是提高供給質量,優(yōu)化供給結構,這是第三個變化。
第四,施策機制。我們怎么來實現(xiàn)宏觀調控的目標,怎么把宏觀調控的目標落到實處,在以往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政策安排問題,主要限于政策層面的調整。政策區(qū)別于改革最大的不同點,它主要瞄準的是短期的安排,而非長期的制度調整。而今天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它的根本途徑是放在改革上的,而不限于政策層面的調整。因此,以改革的辦法突破體制機制性的障礙,以推進各種基礎性的改革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qū)別于以往的需求管理的一個主要的方面。
以上四個方面的變化應當說是非常顯著的,在過去五年當中是逐步地演化到今天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也將持續(xù)到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當我們談到這四個方面變化的時候,我們不妨以2016年為基礎舉幾個現(xiàn)實的例子。
比如,積極財政政策。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說積極財政政策的趨向不變,它究竟在新時代所發(fā)生的變化是什么?我們可以立刻想到從1998年之后每當提到“積極”的時候,我們是把它等同于擴張的,大家總是習慣于按照以往的思維慣式去解讀。必須意識到它和過去的理解是有很大變化的,因為我們主攻方向已經轉化到了結構性調整上,我們著力點、著重點的變化就說明,今天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和過去那樣單純的致力于需求總量擴張的積極財政政策大不相同了,必須站在供給側的角度,站在結構性調整的角度去理解積極財政政策。
又比如,投資。我們都知道投資是積極財政政策一個重要引擎,在過去啟用投資作為宏觀調控政策主要依托的時候,我們瞄準的是總量刺激,致力于如何增加支出,如何拉動和擴張需求。但是,在十九大和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圍繞投資的論述都提到發(fā)揮投資對優(yōu)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當把投資和優(yōu)化供給結構拼接在一起的時候,人們會注意到,它省略掉的、漏掉的是投資對拉動需求的那樣一種關鍵性作用。究竟投資主要干的是什么事情?瞄準的是什么樣的目標?我們是能夠體會到的。
再比如,赤字。到積極財政政策必然涉及到赤字,赤字的規(guī)模多大,增量多少,占GDP的比重怎樣,歷來是討論的一個目標。在以往,我們常常認為,為了拉動需求,可以不惜擴大赤字,為了實現(xiàn)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也可以不惜擴大赤字。但是在今天面對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這樣一條主線,面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這樣一場排名第一的攻堅戰(zhàn),赤字的多少就不再是那樣的考量了,而要把如何防范、化解由財政赤字引發(fā)的經濟的、金融的風險放在第一位來考慮。因此,3%這樣一個財政赤字的控制線在今年沒有被突破,明年更不能被突破。我們要對3%這樣一個控制線心存敬畏,守住底線。
第四個例子,減稅降費。提到減稅降費的時候大家普遍都很歡迎,但是今天的減稅減費和以往的減稅減費具有大不相同的表現(xiàn),為什么呢?因為以往講到減稅降費的時候,瞄準的是擴大需求,如何通過減稅降費來增加企業(yè)和居民的需求是減稅降費的主要目的。而今天的減稅降費瞄準的是什么呢?是降低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站在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的角度講,減稅降費的財源支撐,就不能是增列赤字,不能是增發(fā)國債,而要和政府支出的削減、稅費結構的調整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如果以赤字的方式去支撐減稅降費的話,我們所看到的,只是政府融資方式的替代,而這種融資方式的替代最終不會降低企業(yè)的成本,反而會增加企業(yè)的成本。因為債終歸要還,即便債可以不還,可以通過發(fā)行置換債的辦法長期累積下去,其中的債務利息總是躲不掉的,逃不掉的,因而這樣一種減稅降費和去年和以往的減稅降費就有很大的區(qū)別了。
進入新時代之后,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作為引領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理念、思想、戰(zhàn)略的時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全面地轉變理念、思想和戰(zhàn)略。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今天的經濟形勢,不能照搬以往的經濟理念來看待今天的經濟政策,甚至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維路徑來執(zhí)行今天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我們要明確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進入新時代之前的經濟環(huán)境,要理解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之間的矛盾而不是以往那樣一種矛盾表述,明確我們現(xiàn)在著力推進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以及相對粗曠的、追求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系,我們現(xiàn)在努力追求的目標是更好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簡單的物質文化方面的需要。對于今天宏觀調控體系的布局和宏觀調控體系已經發(fā)生并且正在經歷的變化,我們就會別有一番新的見解。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本文根據(jù)作者在2017年12月21日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新時代新經濟”上的演講內容整理,并經作者修改審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