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物:康克清、朱德
革命,就應(yīng)該有樂觀主義精神
事物的發(fā)展從來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總是坦途與坎坷交替并行,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個人襟度來講都是一塊成色十足的試金石。一個胸襟氣度寬廣的人,心處順境之時不會得意忘形、不會局限于一時得失,而是心懷憂患,著眼于長遠和未來;身處逆境之時不會怨天尤人、垂頭喪氣,而是毫不氣餒、奮發(fā)圖強。南宋詩人仲并詩作《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中的名句“坦夷見襟度”與明代文學(xué)家陳繼儒的名言“ 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逆境順境看襟度”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1933年下半年,國民黨軍向紅軍和中央蘇區(qū)發(fā)動了第五次圍剿。由于王明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lǐng)導(dǎo),紅軍苦戰(zhàn)一年也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 年10 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開始長征。
1984年,美國學(xué)者索爾茲伯里在采訪康克清時特別詢問了她曾向海倫·斯諾講述過的一個對于長征的感受——“長征就像在野外散步”??悼饲逄寡裕?ldquo;我很善于走路和騎馬。我總走在一群人前面幾十米,這群人中有蔡暢和幾位留過學(xué)的黨員。他們整天談?wù)撍麄兊慕?jīng)歷,談?wù)撛趪獾膶W(xué)習(xí)情況,吃過的好東西以及去過的地方。他們每天談呀,笑呀,還開玩笑。和他們在一起感到鼓舞。他們不斷地說笑,有時還唱《馬賽曲》。我確實對海倫·斯諾說過,長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樣。與這么多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我還能說什么呢?”
這樣近乎“愉悅”的長征感受,在作為康克清伴侶的朱德元帥身上也同樣存在。朱德是這樣描述過草地時的經(jīng)歷的:“當(dāng)過草地的時候,大家都認(rèn)為是困難極了。我還認(rèn)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紅的花,黃的花,都很好看。幾十里地里都是,還有大的森林和樹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彎彎曲曲的,斜斜的一條帶子一樣,往極遠處拐了去……牛羊群在草地里無拘束,也是極有趣的。也許因為我自己帶著樂觀性吧!”
事實上長征期間,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經(jīng)常食不裹腹,甚至隨時有生命危險,朱德、康克清能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保有如此情懷,不得不令人佩服,支撐著他們的是一種源于自身性格和襟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樂以忘憂,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樂在其中,愉快喜悅的一個“樂”字,既是樂天派人物性格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革命英雄氣概和長征精神的一個方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