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特別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zhàn)。”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放在第一位。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真正認識到位,在實踐中做實。
最近網上關于“明斯基時刻”的討論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對金融“扶強不扶弱”的特性,描述得很生動。他說,金融往往是天晴時送傘,下雨時甚至下雨前就把傘收回來。顯然收傘時就是雪上加霜,就預示著危機的到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明斯基時刻”。
有的同志擔心“明斯基時刻”的到來,主要是說房貸,認為房貸政策收緊后,消費貸款和其他資金仍然流入了房市。我以為,真正讓人擔心的則是,當前銀行與政府融資平臺心照不宣的合作。這或許是推動房價上漲的更重要原因,這雖然不會很快促成“明斯基時刻”的到來,但一定會滾存累積風險延后。
在部分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當下,銀行為了防風險,對大量生產性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惜貸和拒貸,那么銀行資金積壓如同企業(yè)的產品積壓一樣,必須找出路,此時政府融資平臺就是銀行最理想的客戶資源了。地方政府為了支撐經濟增長,為了改變城市面貌,見效比較快的選擇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建新城,改造舊城。這當然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于是乎只好借助政府獨資或合資的融資平臺,用財政做擔保,向銀行申請巨額貸款。銀行與政府融資平臺兩相情愿,一拍即合。政府融資平臺原本注冊資金就很少或不足,自有資產大量靠政府圈地。與此同時,政府又通過“招拍掛”推高價格出讓土地,形成了房價持續(xù)上漲的惡性循環(huán)。即令銀行看到了政府融資平臺的財務惡化或前景堪憂,也會借新貸還舊貸,而不會“回收雨傘”。這樣,風險就會不斷累積滾存延后,如果聽之任之,到了真正爆發(fā)的那一天,也會無法收拾了。
風險滾存累積延后,比“明斯基時刻”的到來更可怕,但這也為我們防控和處置風險留下了時間窗口。問題是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不能久拖不決。我們要加深對“第一風險”危害性的認識,加深對中央決定成立防控風險的高級別協調機構必要性的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同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在本質上要求超越資本主義“過剩經濟”和“周期性危機”。
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滾存累積延后,我們首先要思想敏銳,抓早抓小;其次要進行針對性很強的政策管控,明令受限或禁止;最后要對經濟行為怪圈進行深入剖析,以累積風險的未來做代價換取當前增長與繁榮,這種行為取向必須從政績評判標準上加以解決。要從制度保障和責任追究入手,端正發(fā)展思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