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園塔
弗良索瓦·布歇畫的中國花園。
德國慕尼黑英國花園內的中國寶塔。
【深度解讀】
在位于倫敦西南的皇家植物園丘園(Kew Garden)里,有一座十分著名的標志性建筑——中式寶塔(Great Pagoda)。此塔為十層高的八角塔,塔高約50米,其造型莊嚴古樸,在綠林的掩映中十分顯眼。這座象征中英文化交流的寶塔,已有悠久的歷史。
丘園中國塔始建于1762年,建成后成為當時歐洲最宏偉壯麗的寶塔,也是鳥瞰倫敦的最高和最佳視點,頗受民眾的喜愛,很快成為倫敦郊外知名景點和流行繪畫、版畫的主題,寶塔也作為其建造者W.錢伯斯的代表之作在歐洲大陸廣受追捧。直到現(xiàn)代,丘園塔的形象還時常出現(xiàn)在快餐盒和硬幣、郵票上。應該說,丘園中國塔在大眾心中如此受歡迎,與其產(chǎn)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密不可分。
1、中國風盛行
17至18世紀,歐洲大陸普遍流行著一股崇尚中式風格的時代潮流,表現(xiàn)在藝術品、家具、室內裝飾、建筑、園林設計中充滿中國元素和異域情調,此風格以法國、英國為引導者,逐漸席卷其他歐洲國家,被藝術史家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自13世紀馬可·波羅游歷元大都出版他的東方行紀以來,西方人便對這個傳說中黃金遍地、禮教井然的國度無比歆羨,由于路途遙遠,想象力占據(jù)主導地位,有關中國的形象也被賦予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中國風的盛行,生動地詮釋了當時歐洲人對東方古國的向往和憧憬,它迎合了歐洲人對地理和心理距離同樣遙遠的中國的想象和期待。
這種想象投射于歐洲上層社會對中國外銷工藝品如絲綢、瓷器、壁紙、漆器的熱烈追捧中,它們外形精美、工藝繁復華麗,造型和圖案充滿濃郁的東方風情和異國情調,與彼時歐洲盛行的頗富浪漫氣息、崇尚精巧奢華的巴洛克風格以及后來出現(xiàn)的含蓄優(yōu)雅的洛可可風格完美融合,令歐洲人大為傾倒。法國的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英國的喬治四世,波蘭國王奧古斯塔大公等人都是中國風的狂熱愛好者。路易十四以中國迎接新年的方式身著中式服裝、乘坐轎輿慶祝十八世紀的第一個新年,路易十五仿效中國皇帝舉行春耕儀式等說明了中國風在歐洲的巨大影響力。甚至傳說奧古斯塔大公在即位的第一年,以一整團薩克森重騎兵(一說十萬泰勒)從普魯士國王手中換取了48個瓷花瓶,這位“不愛江山愛瓷器”的大公癡迷程度可見一斑。
由于產(chǎn)自中國的工藝品遠遠不能滿足歐洲王室和貴族的大量需要,很快歐洲本土開始了對中國外銷商品的仿制,但這種仿制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力圖在形式和圖案上使之更符合歐洲口味,使東方元素滲入到歐洲工藝美術中,進而對歐洲的藝術品和工藝制作產(chǎn)生了實質性影響。此后,中國風漸由王室貴族擴展到士紳階層和一般社會大眾,也進入普通家庭,體現(xiàn)在茶罐、瓷碗、臺燈、櫥柜等日用品上,甚至公共場所還出現(xiàn)了中式咖啡館、中式浴室和中式裝飾風格的公共建筑。總的來說,中國風元素深刻影響了歐陸工藝美術等諸多方面,如法國布歇的油畫、皮耶芒的版畫,德國邁森工廠的瓷器,英國奇彭代爾的家具設計以及錢伯斯的造園實踐,都被打上了濃濃的東方情調,使得中國風作為一場廣泛而深入的時尚風潮,迅速席卷了歐洲。
2、不規(guī)則的美
英國是掀起此股中國熱的主要力量,除了中國茶葉進入英國并形成下午茶的重要傳統(tǒng)之外,奇彭代爾中式家具,倫敦制作的中國風銀器,貴族們鐘愛的中式廂房以及18世紀初的幾部以中國為表現(xiàn)主題的熱映話劇、輕喜劇如《致命幻景》《中國節(jié)》等均是中國風影響下的產(chǎn)物。尤其在由法國人命名的英中園林(Jardin anglo-chinois)上,英國興起并引領了18世紀歐洲大陸的造園風尚,丘園就是其中的代表。
英中園林以中式亭臺、帶回欄的小橋為標志,慣用回紋、吊鈴、游龍等中國元素和富麗的色彩,但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在造園理念上對自然而非規(guī)則的推崇、對情感而非理性的欣賞,就來自中國古典園林的啟發(fā)。英國作家霍拉斯·沃波爾曾言,“(中國園林)奇異的不對稱設計與歐式園林的單調和整齊劃一截然不同——注重自然天成,盡量避免歐洲傳統(tǒng)園林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直線設計,就連小橋也不是筆直的,而是蜿蜒曲折的。有些長橋上還建有亭臺供人休息,橋兩頭有華麗的拱門。依我之見,曲折的小橋至少與筆直的人工河同樣設計合理。”
建于18世紀的丘園和中式寶塔正是那個時代英國中國風的縮影。丘園本是錢伯斯為肯特公爵而造,建成后因區(qū)別于以凡爾賽宮為象征的幾何規(guī)整式園林,成為歐洲新式園林的代表。有評論家說道:“錢伯斯建園,用曲線而不以直線,一彎流水,小丘聳然,灌木叢生,綠草滿徑,林樹成行,盎然悅目,總而言之,肯特公爵入此園中,感到如在自然境界。”如評論所言,丘園純以自然風格取勝,英國人認為其中深藏著一種不規(guī)則的美、一種優(yōu)雅的無序。威廉·坦普爾爵士在《論伊壁鳩魯園林》中稱這種風格為“不規(guī)則”,后經(jīng)作家艾迪生、蒲伯等人的傳播,深刻影響了英國造園藝術和園林設計風格。這種自然風格的園林在18世紀的英國被稱為自然風景園林,錢伯斯是這種中式風格的大力倡導者和力行者,并成為英國“中國風”的代表人物,建造丘園便是他展現(xiàn)中國風格園林建筑的具體實踐。
丘園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丘園寶塔,寶塔本為仿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而作。大報恩寺塔的原型最早出現(xiàn)在17世紀荷蘭人約翰·尼爾霍夫所撰《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jié)出訪大清帝國記聞》中,文內附有尼爾霍夫的自繪塔圖。錢伯斯本人并未到過南京親見大報恩寺塔,他的仿建很可能受到了尼爾霍夫的影響。丘園塔以紅色為主色調,建筑中心的樓梯間通往塔頂,共有253級臺階,塔身從地面向空中逐層縮小,塔頂環(huán)繞著金色圓環(huán),每層有中式檐角,四周原飾以鍍有純金的80條木質飛龍。關于這些飛龍,曾有傳言說它們因償還喬治四世的賭債被賣,而現(xiàn)代文物專家則傾向于認為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磨損消失。寶塔建造雖為中式,但其實仍然遵從了英國人的習慣。不僅塔的層數(shù)為偶,與佛教中奇數(shù)層的慣例不符,而且最初在丘園中國塔兩側,還分別坐落著摩爾式阿爾罕布拉宮和土耳其清真寺。三座異域風格建筑構成了當時倫敦最著名的東方景點。此后,兩側的建筑被日式園林所取代。
作為18世紀歐洲所建與中國建筑形制最為相似的仿建,丘園塔成為最佳范本,歐洲其他地方如荷蘭、德國以及北歐均有仿建,一時間廣受矚目?,F(xiàn)存的德國慕尼黑市區(qū)英國公園內的中國寶塔(Chinesischer Turm)仍是人們喜愛的場所,木質塔底層現(xiàn)被用作咖啡廳,可供一邊享用啤酒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致。由于錢伯斯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他還經(jīng)英王許可接受了瑞典國王賜予的騎士頭銜,此時中國風在英國達到高潮時期。
3、平等的共鳴
直至19世紀初,在英國還可見到中國風的影響痕跡。在英王喬治四世任命建筑師約翰·納什主持修建的布萊頓行宮內,宴會廳和各個房間均呈現(xiàn)出東方式的富麗堂皇,中國風景和人像、乾隆花瓶、精美漆盒和折扇、屏風等出現(xiàn)在別墅的各個角落,仍舊延續(xù)著上世紀的輝煌,但此時日式風格已登上歐洲舞臺,中國風逐漸落幕。
18世紀中國風在歐洲的盛行,可以說更多是被動而非主動的文化傳播。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兩百多年間屹立的中國塔,隨著近期一項修復工程的開展將以新貌重新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線中。2016年,在中國南京某企業(yè)的贊助下,英國文物組織獲得400萬英鎊用于修復木質結構已有損害的寶塔,寶塔修復和保護工程隨之展開。重修后,不僅塔身的80條飛龍將得到修復,昔日白綠塔檐、鍍金塔頂也將復現(xiàn),丘園寶塔得以有機會重新煥發(fā)生機和光彩。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南京的大報恩寺塔也得到重建,這兩座文化之塔連同它們的故事一道,在東西半球遙相呼應,相得益彰。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之間平等地相互激蕩、碰撞、合鳴,必將奏出更多華彩樂章。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