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個謎團:張良的籍貫眾說紛紜;張良“拾履得書”的故事流傳了千載,張良智慧來自神助嗎?身處英雄輩出的亂世,張良因何不稱王……2000多年來,張良的歷史謎案吸引著無數(shù)人去探究,但時至今日,張良的身上依舊迷霧重重。
張良籍貫在何方
雖然張良是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古籍對張良的籍貫卻無明確記載,張良的身世給后人留下了諸多謎團,不但其出生年月不詳,其籍貫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正所謂“神州處處張良祠”,出于對歷史俊杰的膜拜心理,人們都喜歡與名人“攀親結(jié)緣”,古往今來,全國各地興建的張良祠竟然達上百座之多!不但安徽亳州等地宣稱是張良的故鄉(xiāng),在我們河南,郟縣、新鄭兩地對此也有爭議。前不久,省會的一家媒體還發(fā)表了大塊的專訪文章,言之鑿鑿地稱張良的故鄉(xiāng)在禹州市的張得鄉(xiāng),因張得是張良的爹,所以此地名叫張得……
談到張良的籍貫爭議頗多的“熱鬧”現(xiàn)象,原新鄭市黨史辦公室主任鄭中智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得明白:“(張良)父平,相王、悼惠王”,因此,張良的故鄉(xiāng)在禹州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鄭中智先生推斷說,據(jù)《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張良是戰(zhàn)國末期的韓國人,字子房,其先人“五世相韓”,即張良的祖輩有5人先后擔任過韓國的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相韓41年,父親張平相韓46年,共連續(xù)相韓87年,而新鄭當時系韓國的國都所在地,張良家當在韓都新鄭。張良的父親張平卒于公元前250年,當時張良應當還很年少,因此,張良的出生地當在韓都。
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始皇消滅了,此時正值張良的父親張平死后20年,鄭中智先生據(jù)此推斷,在韓國滅亡時張良至少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了。韓國滅亡了,張家的大廈也隨之轟然倒塌,因此張良對秦始皇無疑結(jié)下了國仇家恨。
為報亡國之恨,張良遣盡家僮,弟死不葬,變賣家產(chǎn),四處尋求天下勇士刺殺秦始皇。張良終于以重金求得一位力貫千鈞的大力士,此人能舞動60公斤的大鐵錐。等秦始皇出巡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博浪沙時,埋伏在此地的張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擲大鐵錘偷襲秦始皇的鑾駕,可惜誤中副車,沒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上下連續(xù)10天大肆搜捕刺客。
壯志未酬的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逃到江蘇的下邳躲避了9年。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張良聚集了百余人參加了反秦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投奔了劉邦。精通兵法的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yè),最終消滅了秦國,為韓國報了滅國之仇。奪取天下后,張良被封為留侯,成為名垂青史的不朽人物。
根據(jù)史實,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編輯趙憲立也認為:既然張良是韓國五世相門之后,張良的先世必然世居于國都所在地新鄭,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居住。韓國滅亡時,張良家僅家僮就有300人,這樣的大家族只能在韓都才有。據(jù)此推斷,張良的出生地在韓都新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