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存
“留白增綠”初見成效
玉河始建于1293年,是元大都的漕運通道,元代始稱通惠河,明代改叫玉河。2005年,作為北京市六片文保試點項目之一,玉河保護工程正式獲批立項。
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一期考古挖掘。在歷時一年多的發(fā)掘過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時期的河道及堤岸,東不壓橋、玉河庵東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遺跡。2014年,京杭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同年,玉河二期南段保護工程啟動,從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長600余米。2017年8月,玉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沿岸綠化更加細致,并增設了百余米長的運河文化長廊,重現(xiàn)了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
講述
老街坊回憶取暖的變遷
今年53歲的張書伶在玉河邊一住就是30年。1988 年張書伶正式搬到了景山街道吉祥社區(qū)里,每天都會沿著玉河邊步行去上班。“我記得那時候河道這邊是住戶,對過就是一些商戶,賣日用品的、賣小食品的……什么都有,各式各樣的小煤棚子、小屋子,把這條河道都給蓋住了。”
讓張書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冬天里家家戶戶燒煤取暖的場景了。“當時我們冬天取暖,就是靠一個小爐子自己燒煤,每家每戶屋里都裝了長長的煙囪通到屋頂用來排煙。后來開始流行‘土暖氣’,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那會特別容易煤氣中毒,一燒煤屋里還特別容易積灰,清掃起來也不方便。冬天買煤都是一車一車買,儲存在私自搭建的小煤棚子里頭。燒完還得把煤灰原樣拉出去倒了,非常麻煩。”
2006年,這片區(qū)域開始改造,玉河河道上的各種煤棚、違建逐步被拆除。2009 年,“煤改電”工程開始了,傳統(tǒng)的燒煤取暖完全被摒棄,老百姓再也不用買煤燒了,屋里的清潔度和溫度也都提升了,不僅省事,老百姓的生活也舒適了許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