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身為一個專業(yè)情感女作家,這些年,我聽多了太多哀婉的故事。那些明明長相姣好,溫柔上進的女孩子,自帶令人遺憾的不自信,始終無法救贖的自卑,都來自于在生命的最初沒有被溫柔而首肯地對待過。父親指責(zé),母親挑剔,哪怕是以愛之名,都給了這孩子最大的恐懼:原來塵世殘酷如此,原來我要考到第一名,我要變成三好學(xué)生,我要25歲嫁人,30歲生龍鳳胎,才使得我的父母好好愛我。
這心智模式直接又使得太多的女孩子長大后在愛情里不自覺成為一種“討好型戀愛選手”,她們永遠在為那個其貌不揚平淡無奇的男人端茶倒水,在試圖成為一個五星女友,優(yōu)質(zhì)妻子,因為潛意識里她覺得,只有這樣,她才值得被愛。
她的心智模式讓她養(yǎng)成這樣的行為模式:一定是因為我好好做了某件事獲得了某種“燦爛,輝煌,美麗”的身份,我才被愛;而不是因為,我哪怕工作平平,大齡未嫁,卻依然正直,勤奮,善良,就值得被愛。
頓時想起在北京和于咕咕直播的那晚,有人問我說,該不該刻意提前讓孩子去直面一些現(xiàn)實世界的殘酷。我拼命搖頭:請愛他,拼命愛他,在是非明朗的范圍里給他最多的愛,而不是考核,而不是見識什么殘酷。對一個中國孩子而言,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殘酷,永遠不來自他遇到多少事業(yè)上的艱辛,也不來源于她戀愛失敗了多少次,那殘酷一定是他被這世俗逼到墻角的時候,家人亦變成“對錯警察”,連同世俗標(biāo)準(zhǔn)一起審判他。
那一刻,他將知道,什么叫“你生了我,卻棄我于荒野”,對他而言,那才是人生最心碎的殘酷。
所以你說,中國的孩子們,還有必要提前知道什么是世界的殘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