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煩之人面對不快有雅量
古人說: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經(jīng)常處在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情況下,去工作,去溝通,去協(xié)調(diào),去聯(lián)絡。
怎樣才能面對諸多的不快而笑對人生呢?要的就是修為,就是雅量,就是“耐煩”。
耐煩,看似普通二字,卻大有學問。
面對親朋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或語言沖撞,或言辭沖突,或見解差異,或親疏遠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煩”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這樣的人生才能樂觀豁達,可將所有不快,如清風拂面,一帶而過,不留痕跡。
曾國藩留給我們的家訓有千千萬,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并不高,甚至有人說他是“笨鳥”。
有一天他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就讀了很多遍還在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
正在他奮力背誦之時,家里來了一個小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讀完睡覺后能偷點東西,可是等了許久,曾國藩就是不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這篇文章。
這個賊實在忍耐不住,怒氣沖沖地跳出來說,“你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誦出來,揚長而去。
這個賊很聰明,在想著偷東西之余還能背文章,然而他終究是個賊。而曾國藩雖然讀了很多遍都沒能背誦,但他孜孜不倦地學習,用勤奮彌補了記憶力上的不足,終成人才。
自勝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夠克服困難、承受打擊的基本素質(zhì)。
曾國藩通過閱讀古代典籍,認為能夠承受壓力、承受打擊,即自勝之力甚強,是成大事者必備要義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壓力和困難,是識別一個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標準。
曾國藩晚年回憶說:“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志不移。”后人評價曾國藩“堅忍成功”,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曾國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堅忍。青少年時期的曾國藩,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戰(zhàn)勝了重重磨難。
曾國藩的這一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晚年回憶說:“平生受盡屈辱和謾罵,但矢志不移。”后人評價曾國藩“堅忍成功”,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曾國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堅忍。青少年時期的曾國藩,靠堅忍的苦讀博取了功名,取得了進身之階。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戰(zhàn)勝了重重磨難。
曾國藩的這一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