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做到了我們心窩里”
自從投入到棚改項目中,第18分指揮部黨支部宣傳委員趙遠榮就笑稱自己是24小時接線員和調(diào)解員,好幾次都是從一大早調(diào)解矛盾到半夜凌晨。
“利益糾葛實在太多了,尤其是家庭矛盾。”趙遠榮說,有些家庭老人與子女、兄弟姐妹、妯娌之間矛盾重重,有的想簽也簽不了,有的寧可遭受損失也不簽。
針對居民們的復雜矛盾,聯(lián)合黨委要求所有黨員干部多用群眾思維、群眾語言,從群眾角度考慮,做居民的算賬人和知心人。
楊家園社區(qū)有戶居民,哥哥去世,妹妹和嫂子、侄女一起住,哥哥和前妻的孩子對房子也有繼承權(quán)。房子怎么分,補償怎么算,幾方鬧得不可開交。趙遠榮和支部其他黨員輪番去他們家,幫著分析問題,解決困難,力求找到最優(yōu)解決方案。最終,經(jīng)過10多次走訪,全家人達成了和解,順利簽約。
“吃完飯后入戶,居民心情會好點吧?”“多打招呼混個臉熟,能更好搭話吧?”一有空閑,第11分指揮部黨支部的黨員韓光堃就琢磨著怎么跟居民溝通。也被趕出家門過,也被惡語相對過,但不少跟他打過交道的居民都說:“老韓說話在理兒,我們愛聽。”
讓黨員居民沖在前,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也是聯(lián)合黨委推動工作的重要法寶。不少黨員居民都積極響應棚改,第一時間帶頭主動簽約。一位84歲的老黨員,主動解決倆兒子的家庭糾紛,很快簽了約,還做起鄰居的工作,帶動5戶居民提早簽約。
不僅如此,聯(lián)合黨委還成立棚改之家,建立法律服務(wù)站、便民服務(wù)站、居民監(jiān)督站、政策咨詢站、人民調(diào)解站等,針對居民實際問題和常見需求,實行精準貼心服務(wù)。
“聯(lián)合黨委幫算賬、幫調(diào)解、幫解困、幫維權(quán),做事做到了我們心窩里。知道我做完頸椎手術(shù)后行動不利索,專門派來志愿者幫忙搬家,并給我們拍全家福留念。”63歲的張福金大爺自出生就住在兩間只有26平方米的平房里,最緊張時家里住過12口人。想到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他臉上寫滿了憧憬:“趕上好時候啦!到時候差不多能住一套7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這輩子終于能上樓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