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在求實——“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人民最忌諱、最厭惡、最痛恨的就是“空對空”。習近平主席強調“關鍵不在說,而在做”,否則就成了“高空作業(yè)”,必須始終堅持察真情、說實話,出真招、辦實事,下真功、求實效。要鍥而不舍、馳而不息,一扣接著一扣擰,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精準理解、精準發(fā)力、精準落實”等等,這些話振聾發(fā)聵、說到做到。八項規(guī)定出臺,不搞試行,不講條件,立即執(zhí)行,無論是“不鋪設迎賓地毯”“不出席各類剪彩、奠基活動”的細致和坦率,還是“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的真誠和堅定,習近平主席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帶頭逐條逐項、不折不扣落實,形成了巨大的“頭雁效應”,在人民群眾中起到了“徙木立信”的作用。
硬在擔當——“勇于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
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負重、能不能負荷,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今天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極具風險性、復雜性,是一場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大考。“關鍵時刻見真章,改革關頭看擔當”。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更見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以跑好歷史接力賽的沖鋒姿態(tài),扛起了大國領袖的重擔,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展示出共產(chǎn)黨人的大胸懷、大氣魄、大擔當。這種擔當,既是勇往直前的改革擔當、鞠躬盡瘁的為民擔當,更是矢志不渝的民族擔當、舍我其誰的歷史擔當。
硬在監(jiān)督——“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會得罪13億人民”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習近平主席把制度比喻成“籠子”,意在強調制度之“籠”對權力,尤其是對一切濫用權力行為的約束與監(jiān)督。5年間,黨內法規(guī)建設從寬松軟到嚴緊硬,經(jīng)歷了一個砥礪淬煉的過程,黨中央共出臺或修訂近80部黨內法規(guī),超過現(xiàn)有黨內法規(guī)的40%,全面從嚴治黨越來越有規(guī)可循、有據(jù)可依。巡視監(jiān)督利劍高懸、愈顯鋒芒,派駐監(jiān)督“探頭”作用充分發(fā)揮,堅持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使監(jiān)督無禁區(qū)、零容忍、全覆蓋。大小問題藏不住,“老虎”“蒼蠅”睡不著。反腐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一批“老虎”“蒼蠅”被繩之以黨紀國法,反腐敗斗爭形成壓倒性態(tài)勢,不僅厚植了黨為民執(zhí)政的政治基礎,更堅定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和信任。 硬在作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以作風建設為全面從嚴治黨破題,言必信、行必果,點準穴位、猛藥去疴,在每年的中央全會、中紀委全會、軍委擴大會等很多重要場合的重要講話中,都要專門就作風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轉變作風“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各級堅持從“小切口”入手,解決“老虎吃天無處下口”的局面,帶來了作風建設“大變局”。精簡會議,不必開的會議堅決不開;改進文風,說真話,說實話,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改進會風,不擺鮮花,不掛橫幅,不念稿子;改進“話風”,《人民日報》有了評論版,軍報有了八一評論版;改革政績“統(tǒng)計”,不再唯GDP論英雄。時至今日,黨心民心極大凝聚,黨風政風為之一新,形成了同頻共振、上下一心的良好局面,越來越多的群眾發(fā)出“共產(chǎn)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的贊嘆和感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