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陽城鐵路機械學校是鐵道部直屬的七所重點中專學校之一,建校于1953年,在陽城北。走進校門,左面是傳達室,用于收發(fā)報刊及信件等。傳達室對面,有一幢3層樓房,外壁質地呈灰色,稱為灰樓。灰樓是學校的心臟——黨政工團所在地。與灰樓相齊,位于灰樓西側的一幢3層樓房是教學樓,它的外壁呈淺紅色,稱為紅樓?;覙堑那懊媸切〔賵?,小操場北側是學生宿舍樓,在校生有1000多人。紅樓的前面是正在施工的圖書館樓,紅樓的后面是大操場,這里是學校舉行大型運動會的場所。在學生宿舍的北側,是正在施工的禮堂。這所半軍事化的學校,在省中專學校中可謂佼佼者!
正式開學的前一天,所有新生300多人,在灰樓合班教室召開了大會。會上,學生科嚴科長作了一番長篇講話。講話的最后,他宣布了學校紀律:第一,女生不準燙發(fā),不準穿高跟鞋,不準穿奇裝異服;第二,男生不準留長發(fā),不準吸煙、酗酒,不準穿奇裝異服;第三,男女生在校期間不準談戀愛。不知是嚴科長講話有水平,還是其他原因,當他宣布最后一條不準時,會場響起一陣哈哈大笑聲。
嚴科長講話既尖刻又詼諧。他年齡40有余,方臉盤,左面的臉以前被火燒傷過,肉皮呈紅色。由于他說話很逗,有些學生常常議論他。不知從哪屆學生開始,他的名字竟被“半拉臉”取而代之了。那些平時好惡語傷人、取笑逗樂的學生,竟在背后叫他“疤科長”。去年,有一個新生,聽老生說嚴科長叫“疤科長”,他信以為真,他并不知道是哪個“疤”字。一次,這個學生在宿舍吸煙被嚴科長發(fā)現(xiàn),晚上被叫到學生科,讓嚴科長給剋了一頓,等他回教室已上晚自習很長時間了,班主任問他干什么去了,他支支吾吾地說:“疤科長叫我有事……”“疤科長?哪個疤科長?”班主任疑惑不解地問。幾個男生哈哈大笑起來,這時班主任才想起來是怎么回事,但他沒有笑,而是讓那個學生回座位去了。而后,班主任搖搖頭,走出教室,他也覺得好笑……
三
學校正式開學了,一切都是那樣的新奇,那樣的美好。
在班主任及全班同學的眼里,姜正并不起眼兒,倒有幾分土里土氣,但他有一副高挑的身材,有一雙清秀的眼,五官端正,透著幾分英氣。他的衣著給人的感覺是“樸素”二字。尤其是他腳上穿的布底鞋,姜正自己也發(fā)覺與眾不同。從入學到開學,姜正時常下意識地打量著同學的腳下,那么多人從他眼前走過,可一個穿布底鞋的也沒有。不知為什么,有時他為這,心里竟掠過一絲惆悵。甩掉這雙布鞋?不,不能。這是母親為自己連夜趕做的啊!
其實,姜正沒必要為布底鞋傷感。他不是在心里自勉過嗎?在生活上,要像父母囑咐的那樣,要樸素。樸素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怕寒酸?寒酸多少錢一斤?當然,時代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條件,穿點像樣的衣裝,也是無可厚非的。不然,“七分人才三分衣著”怎么解釋呢?但是,姜正家里還不富裕,沒有穿皮鞋的條件。若條件具備了,穿雙锃光油亮的“三接頭”,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想到這些,姜正自己笑了,其實他內心追求的真正目標并不是這些。他想起這樣一段話:不怕衣衫破,就怕肚沒貨。什么貨?學問!是的,他追求的正是知識、學問。
姜正宿舍的門牌號是201,他和另外8名同學住在這個房間。宿舍的床是鐵床,分上下鋪。9個人當中,有唐山的、吉林的、北京的,僅北京的就有4個人,其中有兩人與姜正同縣。還好,也許初來乍到,誰也摸不著誰的脾性,誰也不愿意馬上披露胸懷,因而相處很好:爭著打水、掃地、拖地板、抹桌子,語氣溫和,一切和和睦睦。誰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誰就會感到溫暖、幸福……姜正目睹著這些,心里禁不住漾起一縷甜蜜的漣漪,他為自己的預想的實現(xiàn)而感到慶幸。不是嗎?教室、宿舍都是樓房。這些樓舍,無不使他感到新奇,感到滿足。特別是宿舍的鐵床,比家里的土炕不知要強多少倍,真是天壤之別!教室、宿舍、洗臉間,都安有暖氣設備,冬天到來時,屋里暖烘烘的,不像家里生煤火,天天提心吊膽,提防煤氣中毒。真的,這里太好了!真不能相信,學校條件這么好,有的學生怎么張口還說學校不好呢?
給姜正印象最好的,也是他接觸最多的是班主任龍老師。入學那天,班主任就和學生拉長敘短,問家鄉(xiāng)情況、家里情況、經(jīng)濟來源,以及個人愛好等。對每個學生,他都問上一遍。有時,班主任給學生講如何生活,勸告學生要愛勞動,不勞動就不能生存;勸誡學生不要吸煙,吸煙有百害而無一益。講了一大堆,而學生們也不膩煩,頻頻點頭應諾。在姜正的眼里,龍老師善于辭令,有時說起話來,有如親生之父,甚至在他的身上有比親生父母更閃光的東西。這也是不足為怪的,龍老師畢竟是一位五旬有余的老講師了。他灰色的鬢發(fā),長臉,嘴唇厚厚的,個頭稍高,整體體廓兩頭尖,中間圓,走起路來,倒有幾分大將軍的氣派!
姜正在家里是不茍言笑的,因為他是獨生子,跟誰去說笑呢?跟父母?跟他們談談小說創(chuàng)作、欣賞?簡直白費口舌!農(nóng)村有個習慣,在學校,男生和女生是不隨便說笑的,即便是同一個生產(chǎn)隊的,在家里話不少說,可一到學校,彼此就像從前不認識,守口如瓶了。姜正喜歡文學,那是在讀初三以后。知道他的同學不少,他知道別的同學倒不多。他想,自己這樣不茍言笑是不行的,將來參加工作,這種性格是吃不開的。于是,他想好了,到了新的學校,自己下意識地改一改性格。來到新的學校后,由于他善于言語了,幾天時間,他就和本縣的同學談笑自如了。
在姜正的眼里,新學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像夢境一樣,令他酣暢、心醉!他心中祝愿并希冀著這美好的一切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