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的保障——法治引領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3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編纂邁出關鍵一步,這對于法治中國建設、國家經濟社會生活具有重大深遠意義。
民法總則中專門設立“特別法人”制度,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居民(村民)委員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特別法人資格,是適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發(fā)展的立法安排,給出了民事法人制度獨創(chuàng)的“中國方案”。
“法律要與時俱進,及時反映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確認改革的成果。”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引領和可靠保障。改革和法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法治是改革發(fā)展的可靠保障,厲行法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破解改革難題,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必須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圍繞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鮮明地提出實現(xiàn)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鮮明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等,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
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2013年和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兩次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暫時調整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審批。國務院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后提出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外資企業(yè)法等四部法律作出統(tǒng)籌修改,將自由貿易試驗區(qū)試點的改革措施上升為法律。
外資企業(yè)法等四部法律的修改,為中國對外商投資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奠定法律基礎,是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外資開放度、透明度和監(jiān)管水平。
“對與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修改法律條件尚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決定,為局部地區(qū)或者特定領域先行先試提供法律依據(jù)和支持。”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法定程序作出17項授權和有關決定,涉及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公務員制度改革、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等方面,確保有關改革試點在法治框架內依法有序推進。
改革深化到哪一步,立法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最高立法機關始終堅持立法和改革決策相統(tǒng)一、相銜接,及時修改完善涉及改革的法律。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13個修法決定,統(tǒng)籌修改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74件次,為相關改革試點試驗工作提供法律依據(jù)和支持。
不僅是最高立法機關,作為執(zhí)法主體的政府部門也在法治的框架下,積極推進改革,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公開審批流程,提高審批透明度,壓縮自由裁量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改革發(fā)展破障闖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法治政府建設駛入快車道。
“關鍵少數(shù)”法治意識明顯增強——領導干部自覺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動改革、促進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能力不斷提升,政府依法決策正在成為常態(tài)。
簡政放權讓百姓得實惠——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部門累計取消行政審批事項618項,“非行政許可審批”概念成為歷史,大大激發(fā)了社會活力。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貫穿著一條改革與法治相伴的主線,法治政府建設正沿著這條主線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而推進國家治理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善治的目標。”王利明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