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耳朵由哪幾部分組成?
人耳有外耳 ——中耳—— 內(nèi)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中耳具有集音、傳音、擴音作用;內(nèi)耳具有位置覺、平衡覺和感音作用。
2.聽覺是怎樣產(chǎn)生的?
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傳至內(nèi)耳有兩條途徑: 一條是通過外耳、中耳傳至內(nèi)耳; 另一條是通過振動顱骨傳至內(nèi)耳。當(dāng)內(nèi)耳感受到聲壓的變化時,可使內(nèi)耳的耳蝸內(nèi)液體流動,基底膜波動使毛細胞與蓋膜磨擦,毛細胞興奮,通過聽神經(jīng)可將此生物電變化傳向聽中樞產(chǎn)生聽覺。
3.什么是聲音的頻率?
聽覺是人們的主觀感覺,聽到的聲音實際是物體振動后引起的聲波。不同的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波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振動頻率不同。頻率是指物體每秒鐘振動的次數(shù)。其單位用赫茲(Hz)來表示。例如:鼓聲主頻約在250—500 z(即每秒振動250—500次。),屬于低頻;雙音響筒聲主頻約在1000-2000 Hz,屬于中頻;哨子聲主頻約在3000-4000 Hz,屬于高頻。
4.什么是聲音的強度?
聲音的強度取決于聲波振動幅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強度越大,振幅越小,強度越小。聲音強度的單位一般用分貝(dB)表示。例如:在夜深人靜時,樹葉的碰撞聲、動物的呼吸聲大約20 dB聲壓級;兩人正常談話聲約70 dB聲壓級;大聲喊叫約85 dB聲壓級;汽車鳴喇叭、火車通過聲約100 dB聲壓級;飛機起飛的聲音約120 dB聲壓級。
5.什么是聽閾?
剛能引起人耳聽覺反應(yīng)的最小聲音刺激量,稱為聽閾。將各頻率的聽閾以線段連接,形成聽閾曲線。依據(jù)500Hz、1000Hz、2000Hz、4000 Hz聽閾之和除以4獲得的dB數(shù)判定其聽力損失程度,小于等于25dB為聽力正常人。
6.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聽力障礙是如何分級的?
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聽力障礙患者依其聽力損失程度分為4級:
26—40 dB HL 為輕度;
41—60 dB HL為中度;
61—80 dB HL為重度;
大于80 dB HL為極重度聾。
7.家長怎樣觀察0-3個月孩子的聽力?
對0-3個月孩子主要通過觀察聽性反射,判斷其聽力。測聽用具可選用木魚、雙音響筒(中頻)、哨子(高頻)或手鼓(低頻)等音響玩具。因人耳對中頻的聲音最敏感,所以木魚或雙音響筒可作為首選。測試房間要保持安靜,給聲時機最好選擇在受試兒處于淺睡眠狀態(tài),距測試耳約30厘米處,突然給聲(60dB以上),正常聽力受試兒約在2.5秒以內(nèi)出現(xiàn)聽性反射,表現(xiàn)類型有:雙臂突然向內(nèi)屈曲,即驚跳反射;突然眼瞼掙開,為覺醒反射;突然哭叫,為哭叫反射;測試前受試兒眼瞼睜開,給聲時突然閉目,稱為閉目反射,還有吸允反射、呼吸反射等等。出現(xiàn)率最高的是驚跳反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