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還是放棄,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這么重要的運動會,意意的父母還是太忙沒來。”操場上,滿頭銀發(fā)的李素瑛,欣喜地看著孫女能平穩(wěn)地用球拍托乒乓球繞圈。王知意今年17歲,奶奶李素瑛71歲。孩子3歲時,被檢查出患有白血病的姐妹病——重型障礙性貧血,通俗地說,就是身體不能自主造血,血一用完就會休克暈倒。這種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會導致孩子自幼智力低下。因時常缺血,王知意右眼已失明。
“血一‘干掉’就要去醫(yī)院輸血,最早是半年一次,后來發(fā)展為一個月、半個月、一個星期、甚至兩天一次。”李素瑛說,治病的那幾年,她獨自一人背著孩子,住遍了兒保、省人民醫(yī)院、浙一、浙二,最后輾轉到北京。
家人撐不下去了,但李素瑛堅決不允。
在老人的堅持下,王知意做了三次骨髓移植手術,身體終于能造血了。十年求醫(yī)路,祖孫倆幾乎每一天都是在病房度過的。在北京手術的8個月,李素瑛一下瘦了20多斤,滿頭青絲換白發(fā)。
“交的不是一萬兩萬,移植一次就要二三十萬,加上平時吃的藥,花掉的錢壘起來比電冰箱還高。”李素瑛說,那是老兩口一生的積蓄,本想退休后置換大一點的房子,“現在也無從談起了。”
然而手術成功不意味著解脫。王知意的諸多后遺癥,依然困擾著李素瑛。
王知意會突發(fā)癲癇,倒地抽搐根本控制不了自己,李素瑛時時刻刻要在孫女身邊盯著。除此之外,王知意還有肢體不協(xié)調等問題,至今她記不住回家路線,不會算賬買東西,有突然的響聲時,她還會摔倒。
“背著孩子去學校,上了一節(jié)課她就暈倒了,老師很害怕,讓我背回去。所以17年來,孩子沒上過學,都是我自己教的。”
對于一個步入古稀的老人,要照顧老伴,還要照顧特殊的孫女,個中的艱辛,一言難盡。李素瑛說,即使生活不易,情緒也不能流露出來,孩子會知道的。“別看孩子智力低下,非常懂事非常敏感。”在北京換髓時,孫女在層流室插管,兩人兩個月隔著玻璃不能相見。“有一天,她寫了封信托護士帶出來。當天是我的生日,我自己都忘了。她歪歪扭扭寫道‘奶奶我看到你頭發(fā)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奶奶,我大了以后一定要對你好’。”李素瑛眼泛淚光,“護士看了都哭了。”
在朝暉中學的操場上,參加特奧比賽孩子的家庭,大部分有著和李奶奶相同的故事。日復一日艱難而瑣碎的生活,讓很多家長都掙扎在崩潰的邊緣。對他們來說,堅持還是放棄,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