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興奮地寫道:“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南昌起義勝利后,中共中央于8月3日發(fā)布《關于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廣東、江西四省發(fā)動秋收起義。要求四省“以農會為中心”,建立革命政權,實行土地革命。中共中央在給湖南省委的多次指示信中還指出,秋收暴動與南昌起義一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發(fā)動土地革命”。同時要求湖南的秋收起義,要在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qū)和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地區(qū)同時發(fā)動;在以寶慶(今邵陽市)為中心的湘西南地區(qū),如有可能,也可同時發(fā)動;湘西地區(qū)也要有相當的準備,以備湖北省某一部隊能到湘西時舉行大暴動。
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派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彭公達前往湖南省,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發(fā)動秋收起義,并指定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彭公達為省委書記。8月中旬,彭公達、毛澤東先后由武漢到達長沙。8月18日至30日,改組后的湖南省委多次開會討論發(fā)動秋收起義問題。會議認為,武裝起義不能單靠農民的力量,需要有一兩個團的軍隊作骨干;武裝起義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幟,而應直接打出共產黨的旗幟。毛澤東在會上強調說: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關于暴動區(qū)域,經反復討論,會議接受毛澤東提出的縮小暴動范圍的主張。認為根據湖南省的主客觀條件,暴動的區(qū)域不能過多過大,而應集中力量,在條件較好的以省會長沙為中心,包括湖南省的湘潭、寧鄉(xiāng)、醴陵、瀏陽、平江、岳陽和江西省的安源等7個縣(鎮(zhèn))舉行起義。關于起義時間,定于9月9日開始破壞鐵路,11日各縣同時起義,15日長沙起義,16日各路起義武裝會師長沙,奪取長沙。會議決定,毛澤東到湘贛邊界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領導秋收起義。
當時,由我黨領導和掌握的能夠參加起義的武裝,分駐在湘贛兩省邊界的修水、銅鼓和安源等地。9月上旬,毛澤東先后到達安源和銅鼓,多次召集湘贛邊界一些縣市共產黨組織和軍事負責人會議,討論制定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的行動部署。中共湖南省委前委將位于修水、銅鼓、安源等地的武裝,統一編成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全師共5000余人,由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3個團:第1團,位于修水,由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和湖北省崇陽、通城兩縣農民自衛(wèi)軍組成;第2團,位于安源,由安源工人糾察隊、安源礦警隊和安福、永新、蓮花、萍鄉(xiāng)、醴陵等縣部分農民自衛(wèi)軍組成;第3團,位于銅鼓,由瀏陽工農義勇隊和警衛(wèi)團、平江工農義勇隊各一部組成。
起義的行動部署是:首先,在各縣農民起義的配合下,第1團攻取平江,第2團攻取萍鄉(xiāng)、醴陵,第3團攻取瀏陽;爾后,各團齊向長沙推進,在各縣農民武裝起義和長沙工人武裝起義的配合下奪取長沙。
震動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即將爆發(fā)。
1927年9月11日,工農革命軍第1師按照預定計劃,舉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根據中共湖南省委的部署,長沙的鐵路工人和部分農民,于9月9日開始分頭破壞長沙至岳陽和長沙至株洲段的鐵路,一度中斷了敵方的鐵路運輸。
起義開始后,第1團由修水、渣津出發(fā),經龍門向長壽街推進。當該團主力進至金坪時,突然遭到起義前夕收編的貴州軍閥王天培殘部邱國軒團從側后的襲擊,部隊被打散,后經收容,改向平江、瀏陽兩縣邊界轉移,準備向第3團靠攏。第3團,在毛澤東直接指揮下由銅鼓出發(fā),11日下午攻占瀏陽的白沙,12日又攻克東門市,各殲敵一部。14日,國民黨軍約兩個營分路向東門市反撲,第3團奮勇抗擊數小時后向上坪轉移。第2團由安源出發(fā),進攻萍鄉(xiāng)未克,12日轉兵攻占萍鄉(xiāng)以西之老關,并隨即繼續(xù)西進,在起義農民配合下攻占醴陵縣城,擊潰守軍約1個營,繳獲槍數十支,救出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300余人,并成立了縣革命委員會、總工會和農民協會等組織。14日,長沙的國民黨軍約兩個營,在萍鄉(xiāng)等地的國民黨軍策應下,向醴陵反撲。第2團當即轉兵向北,于15日襲占瀏陽縣城,但因疏于戒備,17日遭到醴陵追來之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損失大部。在上述各路起義武裝進攻受挫的情況下,毛澤東當機立斷,于17日命令各團向瀏陽城東南之文家市集中。
在工農革命軍分路進攻期間,平江、瀏陽、醴陵、株洲、安源等地的工農群眾,在各地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都舉行了不同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起義的農民和工人,手持梭鏢、大刀和為數很少的長短槍,英勇地襲擊挨戶團,攻打團防局,打擊土豪劣紳。醴陵縣和瀏陽縣的起義群眾,還配合工農革命軍攻占縣城,進行建立革命政權,重新恢復工會、農會等活動。株洲的起義群眾曾一度占領株洲火車站。但是,由于當時全國政治形勢處于革命低潮,在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zhèn)壓下,許多農民運動骨干或被逮捕鎮(zhèn)壓,或被迫外逃,農民群眾存在著害怕起義失敗后又遭殘殺的顧慮,因而,就整體說來,這次起義,未能形成有更多農民參加的群眾性暴動。原定舉行的長沙城的工人起義,因國民黨戒備森嚴和工農革命軍進攻行動中途受挫,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停止舉行。
19日,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3團全部、第1團余部和第2團的零散人員陸續(xù)到達文家市。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決定放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計劃,部隊迅速脫離容易遭受國民黨軍圍攻的平江、瀏陽地區(qū),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點。
20日,工農革命軍從文家市南進,途中遭到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總指揮盧德銘為指揮部隊掩護主力安全轉移而犧牲。29日部隊進到永新縣的三灣村,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10月3日抵達寧岡縣的古城。毛澤東在這里會見了當地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同袁文才、王佐兩支農軍建立了聯系。27日進至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從此,這支起義武裝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斗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的決心。毛澤東點燃的井岡山之火,照亮了一條與俄國革命以城市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農村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人們把它稱之為“井岡山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