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秦朝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可以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如:既可以從長時段的角度來討論,就是漢初政論家賈誼開創(chuàng)的視角,注意“奮六世之余烈”的延續(xù)性,也可以從秦王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即位后的局勢入手展開探論;既可以從戰(zhàn)略布局的宏觀層面、也可以從戰(zhàn)術運用的操作層面來展開研究。本文討論問題的時段,設定于秦王政吞并六國的攻堅戰(zhàn)時期,關注的重點側重于從“戰(zhàn)術運用”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討論的切入點是:以重金收買六國中的大臣,進而破壞六國的君臣關系,破壞其軍事防御布局與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統(tǒng)一進程中的障礙——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陰謀”,在戰(zhàn)國后期的特定局勢之下,是極富實效性的。本文的基本結論是:這種策略、甚至不妨稱之為“陰謀”,在促成秦人最終順利完成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過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而此前的歷史研究,對這種作用的估量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似乎是“英雄所見略同”,對秦王政先后提出這種建議的,是秦國和秦朝歷史上兩位名臣:尉繚與李斯。先有尉繚向秦王政獻策:“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勿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后有李斯鼓動秦王政:“以秦之強,……足以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并提出具體建議,“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
這樣的手段,是否在吞并六國的過程中,收到了實際成效?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至少可以找到齊、趙兩國的國王近臣和國家執(zhí)政官員被秦人所收買的文獻記載。
論及戰(zhàn)國后期的列國軍事實力,趙國不容低估。名將李牧,是趙國的軍事砥柱,也是秦軍征服東方的一大強敵。就秦、趙兩國的總體國勢和軍事實力而言,秦國無疑占有絕對優(yōu)勢,然而,就是在這樣強弱分明的態(tài)勢之下,李牧發(fā)揮其杰出的軍事才干,率領趙軍多次取得了戰(zhàn)勝秦軍的奇跡。請看: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秦派出大軍攻趙,李牧率領趙軍在肥(今河北省晉縣西)御敵,大敗秦軍。李牧因功受封為武安君。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李牧再度擊敗秦軍的進攻。在秦國大軍的連年進攻之下,當時的趙國軍隊,唯有在李牧做大將統(tǒng)籌指揮時才可以有所作為。說李牧是一身而關系趙國安危的人物,也不是虛言。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軍包圍了趙都邯鄲,李牧受命統(tǒng)領大軍抗敵。值此關鍵時刻,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被秦國重金收買,他在趙王面前屢進讒言,說李牧意圖謀反?;栌沟内w王遷,居然信其讒言,捕殺李牧,而自毀長城(李牧在危急之時,兩次擊敗秦軍、以及受饞被殺之事,詳見《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
關于李牧死于秦人重金收買之下的離間計,《戰(zhàn)國策》也有明確記載,與《史記》可以互證:“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齮。王翦惡之,乃多與趙王寵臣郭開等金,使為反間,曰:‘李牧、司馬尚欲與秦反趙,以多取封于秦。’趙王疑之,使趙蔥及顏聚代將,斬李牧,廢司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擊,大破趙,殺趙軍,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戰(zhàn)國策》卷二十一《趙四》“秦使王翦攻趙”條)
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史記》的相關篇章中,不避諱李牧死于秦人陰謀的事實(從史料來源推測,這應該反映了秦人對此事不加避諱的態(tài)度);秦人對齊國發(fā)動的統(tǒng)一之戰(zhàn),齊軍束手歸降,秦人不戰(zhàn)而勝,其實是秦人重金收買了齊國丞相后勝的結果。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是:在《秦始皇本紀》中的兩處文獻記載,表明秦始皇在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之后,就極力否認他們曾經收買齊相后勝之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