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距河源市區(qū)97公里,總面積2310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50.99萬。連續(xù)19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的武警廣東總隊河源市支隊和平縣中隊就駐扎在這里,他們繼承了“鐵心向黨、赤心為民、驍勇善戰(zhàn)、百折不撓”的“東縱精神”,忠實履行職責使命,奮勇追逐強軍興軍的夢想,譜寫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贊歌。
“紅色基因”代代傳 鐵心向黨鑄忠魂
和平中隊前身隸屬于1943年創(chuàng)立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經(jīng)20次編制體制調(diào)整,于1983年4月重新組建,是一支有著優(yōu)良“紅色基因”的部隊。多年來,中隊始終堅守東縱精神高地,鐵心向黨,在滴水滲灌中鑄牢忠誠之魂。
7月18日,網(wǎng)絡媒體國防行記者團參觀武警廣東總隊河源市支隊和平縣中隊。圖為營區(qū)院內(nèi)介紹中隊歷史的展板。新華網(wǎng)記者 黃河攝
“無論面對怎樣的復雜環(huán)境考驗,中隊始終牢牢抓住高舉旗幟這個根本,堅持理論武裝勵志鑄魂。”武警廣東總隊河源支隊政委江中發(fā)向記者介紹說,一直以來,和平中隊廣泛開展寫隊史、唱隊歌、頌隊魂活動,為戰(zhàn)士們編印紅色故事集,定期邀請駐地百歲抗戰(zhàn)老兵為戰(zhàn)士講紅色故事,讓官兵在日積月累,耳濡目染中傳承紅色基因,爭當紅色傳人。
7月18日,網(wǎng)絡媒體國防行記者團參觀武警廣東總隊河源市支隊和平縣中隊。圖為中隊官兵日常使用的《手抄系列講話筆記本》。新華網(wǎng)記者 黃河攝
“理論學習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功課。”一位戰(zhàn)士向記者展示了他的筆記本,上面用公正的楷體字寫著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心得體會。黨的十八大以來,和平中隊堅持把學習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政治生活主題、思想教育主課,廣泛開展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活動,制作書本一體、抄學結合的《手抄系列講話筆記本》,舉辦“小講壇、小討論、小辨析”,使理論“平易近人”,成為官兵們的價值追求。
7月18日,網(wǎng)絡媒體國防行記者團參觀武警廣東總隊河源市支隊和平縣中隊。圖為中隊榮譽室中擺放著的部分錦旗。新華網(wǎng)記者 黃河攝
走進中隊榮譽室,墻壁上一面面錦旗、一塊塊獎牌,講述著護衛(wèi)隊官兵履行使命、忠于職守的動人事跡。和平中隊指導員藍錦佳告訴記者,每逢新兵補入,都把第一堂政治教育課安排在榮譽室;每到老兵退伍,都要開展“獎牌留名、活動留影、退伍留言”等精神接力活動。
1998年以來,中隊不僅連續(xù)19年被總隊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還屢次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中隊”、基層建設標兵中隊”、“先進基層黨組織”,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12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