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打,也許是死;不打,就是亡國奴!”盧溝橋的槍炮聲吹響了中華民族總動員的號角。
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chǎn)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抵抗日寇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
“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兄去弟又離,子亡父不歸”。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在重慶,70名青壯僧人組成“僧伽救護隊”,整日奔走于斷壁殘垣間救助遇難同胞;在散居海外的僑胞中,回國參戰(zhàn)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人;臺港澳同胞也在積極抗爭,從臺灣到大陸參加抗戰(zhàn)的勇士高達5萬之眾……
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zhàn)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必勝的宣言。
“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一曲《抗敵歌》,抒發(fā)了多少悲憤之情。“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四萬萬眾,堅決抵抗”,英雄們的鮮血和生命最終化作了勝利的彩虹。習主席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就是鮮明的注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