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演習,并進而挑起事端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就此爆發(fā)。
事變爆發(fā)前夕,駐守宛平城的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110旅第219團3營及保安第1旅第2團第2營,共1400余人,裝備有自動步槍、輕機關槍、重機關槍和輕重迫擊炮等武器,另有駐守長辛店高地的中國守軍可以迫擊炮和大炮援戰(zhàn)。7月8日凌晨,日軍進攻盧溝橋和宛平城,遭中國守軍堅決反擊。此后日軍以協(xié)商解決為緩兵之計,暫緩攻擊,7月11日后戰(zhàn)事再次因日軍炮轟升級。7月28日下午,中國軍隊在南苑戰(zhàn)斗中失利,次日,日軍即發(fā)起對宛平城及盧溝橋的總攻。29日雙方激戰(zhàn)竟日,至傍晚,日軍工兵炸毀宛平城東門,日軍遂突入城內,經(jīng)激烈巷戰(zhàn),中國軍隊于晚八時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至今離宛平城不遠的大棗山上還矗立著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的陵墓。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隨同北平一起光復。 解放初期宛平縣仍隸屬河北,1952年重新劃歸北京,并撤銷縣級建置,其原轄地區(qū)先后劃入豐臺區(qū)、京西礦區(qū)(門頭溝區(qū))、房山縣(區(qū))、大興縣、海淀區(qū),石景山區(qū),其中宛平城歸豐臺區(qū)管轄。1965年宛平城連同盧溝橋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豐臺區(qū)政府公布宛平縣衙為豐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央決定在宛平縣城內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并將宛平縣衙舊房拆除。2004年復建宛平縣衙。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