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風水變成死王風水
他離開死地,到東方去,那里有神仙,超越生死。
他把自己交給方士,從此看不到死,看不到死,就以為無死。可死并沒有放過他,他在博浪沙,遭遇伏擊,卻僥幸不死,更以神仙自詡。
等他看清了方士的把戲,方士已飄然而去,他找不到方士,就拿儒生出氣,坑了幾百個儒生,就像踩死一堆螞蟻,他根本沒當作回事。
他的使者夜過華陰,山高月冷,無邊寂靜,忽聞一聲:明年祖龍死!真是嚇掉了魂。回來趕緊報告皇帝,始皇問卜,得一卦,曰:往東去。
東行前,天降隕石,隕石上,刻有“始皇死而地分”。他派人追查,查不出來,就處死了好多會寫字的人,以泄其憤、然后就一直往東走,走到陸海交接的盡頭,叫成山頭,就在今日山東榮成,當年,他第一次來這里,看海上日出,曾嘆曰:“天盡頭”。
李斯提筆,在他身邊,也寫下六個字:“天盡頭,秦東門。”這六字頗有讖味,仿佛就是對隕石上那六字的注釋。
果然,他病倒了,死亡在“天盡頭”招手,要帶他走。可他并不認為自己病了,更不覺得自己會死,他以為這是服食仙藥后的反應。這樣的仙藥,現(xiàn)在看來就是毒品,那吸毒的感覺,便是游仙。方士用仙藥控制了他,使他吸食成癮,嗜幻如真,離了死地,頓入仙境。
他近來常害怕,他怕仙藥斷了,因為方士跑了。沒了仙藥,怎么游仙?不游仙,怎能成為仙人?成不了仙人,就得死!如不免一死,就回死地去。
自從方士跑了,他就停了填海工程,而去擴建“山陵”。什么叫“山陵”?《三秦記》里說,天子墳冢,在秦朝,叫做“長山”,在漢朝,叫做“陵”,將這兩種稱謂合起來,就叫做“山陵”。
他的“長山”依山而建,有一座皇城在下面。皇城,以皇帝為中心,分內外城,有宮殿,城池。還作了地市,讓生人和死人做交易,公平不能欺。地下城里,有無數(shù)的樓閣、亭臺,還造了江河湖海,連日月星辰,他都做了安排,當然,他不會忘了夢寐以求的瀛洲、蓬萊……
據(jù)《三秦記》載,他在咸陽的寢宮蘭池宮,引渭水環(huán)繞,并筑土為山,以水為東海,以山為蓬萊,還刻石為鯨魚,其長二百丈。
他造陵,也模仿蓬萊仙境,驪山東北,原來有一條河,由南向北流,入渭水,他在驪山腳下,挖深池,積土筑壩,攔斷河流,取土造“長山”,使河流改道,從東北折向西北,環(huán)陵繞行,《水經注》曰“魚池水”。
“長山”東側,還有溫泉水,來自驪山神女。傳說,他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惑于神女美色,而猥褻之,被神女唾棄,其身潰爛,不得已,求神女化解之,神女曰:試以溫泉洗浴。果然,溫泉一洗,神清氣爽,美如初矣。
有兩條水,一條是魚池水,一條是溫泉水,一自東北向西北,一自西南向東南,滔滔不絕,環(huán)繞“長山”,左右分流,各自循環(huán)。
驪山,為秦嶺支脈,其臨潼一帶,山脈對稱,從渭河北岸望去,似一巨大屏風立于陵后,登陵南望,山脈如弧,擁陵入山,與山渾然。
赫赫皇陵,何以選位于此?其依山帶水自不待言,又有“其陰生金,其陽多美玉”一說,更有近年來,見衛(wèi)星所攝之圖,從驪山到華山一線如龍,而陵位,恰好就在龍眼上,筑陵于此,乃“點睛”之神來一筆。
“風水”二字,要看怎么說,自其統(tǒng)一六國言之,不妨稱其為風水寶地,自其二世而亡言之,則“寶地”兩字,從何談起?
大地上,自然流淌的一條河,被他一聲令下,就變成了為他守陵的魚池,此河從南向北流,乃地勢使之然,可他非要讓河流改了道。
強扭的瓜不甜,強扭的風水呢?多半要變成禍水。
作者為學者伉儷,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