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的樓盤,在建的工地,正在工作的挖掘機,如山高的廢墟……今天,當記者趕到西安市未央?yún)^(qū)杜家堡時看到,這是杜家堡拆遷后近八年的樣貌,周圍的一切都在進行著重新的建設,不過,如果不仔細觀察,絕對不會發(fā)現(xiàn),被這些工地所包圍著的地方,有一處目前有著二十多間教室的小學。在這堵圍墻背后,記者找到了這所懸掛著西安市未央?yún)^(qū)新興小學門頭的學校,幾名保安在門口值守。(中國青年網(wǎng) 6月20日)
據(jù)記者調(diào)查,這種非正常的教學環(huán)境已經(jīng)整整四年了,原新興小學早在很多年前,就隨著杜家堡一起拆遷,于是就有了這個活動板房搭起來的學校。家長們說,孩子們?nèi)绱私虒W環(huán)境下,實在令人擔憂,而該區(qū)教育局就是造訪最多的地方。但相對于家長的焦急與不滿情緒,教育局工作人員卻非常淡定,“活動板房給你蓋都不錯了,有的連地方都沒有,給你把房蓋了就不錯了。”而且,與一些還沒學位的相比較,這已經(jīng)是不錯了,因此群眾還要“知足,知足。”
現(xiàn)實生活中,立場常被處境所影響。某小品中曾經(jīng)有個經(jīng)典段子,意思是瘡疤長哪里不要緊?答案是長在別人身上。如果情況屬實的話,該機關人員的“知足論”,和這個段子還一比。大膽估計下,此人的子女十有八九不大可能在這里讀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如果自己子女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就學,他和其他家長的心態(tài)也相差不大,斷然不至于如此淡定,除非有極大特殊性。雖現(xiàn)實中肯定有比這更差的,但這種“不比更好只比更差”的非正常心態(tài),也使人確實難接受。
職責在身的管理者,不應說此類雷人話。如果“知足”從家長口中說出來,人們其實更能理解,因為他們無奈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只能以“知足常樂”為自己寬心,以“接受磨練”來鼓勵孩子適應。但要從教育事業(yè)管理者口中說出,這首先是風涼話,即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純粹缺乏代入感;其次是冷漠心,農(nóng)夫心中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孩子們在板房學校中揮汗如雨噪聲難忍,卻還必須“知足”且不知要再忍到幾時,更要和別人比“悲催”;再次是認識誤區(qū)也是懶政托辭,“教育局的職能只在為學生解決學位、教師等問題”,對校舍條件“并不負責”,這種認識并不正確。教育局負責管理和教育工作有關的方方面面,對于校舍建設、校園環(huán)境的改善治理等,有時雖無直接管理職責,但卻有主動作為積極協(xié)調(diào)之責,既非真能“并不負責”,更不應熟視無睹無所作為,這道理顯而易見,當事人心中也清楚如明鏡般。
再苦不能苦孩子,并沒有失去現(xiàn)實性。“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苦孩子”。這態(tài)度鮮明的堅定表達,在普及義務教育時期的前些年,幾乎耳熟能詳盡人皆知。但近些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與長足進步,全國基礎教育情況已大為好轉(zhuǎn),因此就很少提到了,但提得少并不代表著沒有了現(xiàn)實意義,更不是說當今教育工作就毫無瑕疵了,像板房小學這種例子,當前也絕非僅此一例。不過,所謂苦不苦,其實都是相對的,需要辯證地來理解。一方面和成人相比,小學生是未成年人,耐受能力更低下,理應受到關懷和照顧,同等條件下,他們不應比成年人更艱苦,在高樓大廈空調(diào)間辦公的管理者們更應急人所難想在前面;另一方面,暫時困境會遇上,這個群眾都理解,但一拖四年而無改觀,使短期困境成為無助常態(tài),使耐受性成為習慣性,對這些年幼孩子來說,這就是受苦更是不公平,絕不應再長期持續(xù)下去了。
壞事好事會相互轉(zhuǎn)化,而亡羊補牢亦未為晚。由于網(wǎng)絡的放大效應,雷人話語反而會起到正面作用。報道稱,家長們長期反映,雖費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但此次雷語一出,卻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輿論重壓和倒逼之下,或許對于解決困難能有積極助推,盡管雷語本身是種消極表達。這有一些諷刺意味,不過如真能如此,恐怕還要“感謝”這些雷人話。再者解鈴還須系鈴人,盡管成了輿論焦點,但解決板房小學的現(xiàn)實困難,當?shù)亟逃龣C關還是第一責任者,還是學生家長們的直接依靠和希望所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如能以此為契機,主動作為加大工作力度,盡快解決群眾困難,那么也還是守土盡責對得起群眾了。如再能舉一反三,今后在整頓工作作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能深刻思考有所作為,那就是多方共贏的最好結(jié)果了。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621/952464.shtml(轉(zhuǎn)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延安市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