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語文浙江卷、山東卷的作文試題和北京卷的小作文及閱讀試題分別取材于《光明日報》刊發(fā)的作品。其中,評論《溫暖的書店是“城市之光”》成為山東卷的作文試題材料,散文《根河之戀》成為北京卷小作文題的材料。這兩篇作品,都與讀書有關。此外,北京卷小作文的另一道題——請從《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史湘云、香菱中選擇一人,用一種花來比喻她,并簡要陳述這樣比喻的理由,考察的是名著的閱讀,更與讀書密切相關。這幾份試卷的命題思路,值得肯定。
高考作文命題除具有評定與選拔的功能,還具有引導功能,通常表現(xiàn)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但從語文學習的角度看,僅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是不夠的。學生需要關注社會問題,也需要多讀書、讀好書,但現(xiàn)實情況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把大量時間花在了“做題”上,并沒有“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讀書不是太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因此,高考作文命題應該充分起到引領學生閱讀的作用,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就語文學習而言,僅僅學習課本中有限的文章遠遠不夠。著名作家葉圣陶早就講過,課本選的文章不過是一些例子。語文學習當然不能只學這些例子,而必須大量閱讀。教育學中常常講到“情感教育”,但很少說清怎樣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真正的情感教育是接受人類高尚的情感,將這些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這肯定要依賴閱讀達成。
大量閱讀是學生寫作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是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學生的寫作應該反映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描繪自己心中日益擴大的、新奇的世界。而寫作的過程又是進一步開闊自己的視野,與古今杰出人物對話的過程,也就是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豐富和擴大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應該主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文學、歷史、哲學,而作文就是讓學生把自己閱讀時的獨特感受與思考表達出來。這樣,學生不僅有話可說,而且能說得飽含意蘊。
讀書讓人有一個充實、豐盈的精神世界,讓人懂得世界與人類的真善美,讓人獲得精神的自由。同時,讀書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法國學者拉孔布、維斯曼在《語文的未來——對古典研習的再思考》中指出:“一個新的歷史情形對我們而言首先就像一篇待解讀的文本。”“世界與一篇文本全無二致,它們都是表達意愿與語法規(guī)則及類型的結合,需要經(jīng)過繁復的程序進行重構。世界有待于我們去閱讀,而讀者正是通過閱讀世界逐步建構自身的。”這就是說,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豐富知識以及一般意義上的獲得智慧,閱讀本身就是解構世界的預演。書是閱讀的對象,人們通過讀書而獲得閱讀的能力。“世界”也是閱讀的對象,需要人們去閱讀它、理解它、把握它。人通過讀書培養(yǎng)了閱讀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分析能力,聯(lián)想與想象的能力,判斷與欣賞的能力,由此也獲得了“閱讀世界”的能力。
高考作文命題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讀書風尚。近年來,中央一直倡導全民閱讀。高考作文命題取材名著,會有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名著。很多家長為了了解孩子閱讀名著的情況,自己也會閱讀名著,與孩子交流閱讀體會和看法,由此在家庭中形成閱讀氛圍。如果每個家庭都有藏書、有交流,孩子與家長一起閱讀和討論名著,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整個社會就離書香社會、學習型社會不遠了。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