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下簡稱《保障法》)正式施行。作為統(tǒng)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法,該法明確提出“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以人民為中心”,界定了政府保障基本文化權利的法律責任,是文化領域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基礎性法律,也是全國人大牽頭的首部文化立法。
文化權是公民基本權利之一。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發(fā)起國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締約國,我國始終秉持文化權是人權重要方面的基本觀點。文化法律法規(gu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文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有利于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立法工作,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作為重要任務。1991年起,我國連續(xù)26年發(fā)布的人權白皮書、制定的三個人權行動計劃,都高度重視公民文化權利。黨的十八大將文化權融入“五位一體”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確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總布局。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納入《憲法》,在第19條到22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各項文化事業(yè),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并在第47條指出,公民擁有文化創(chuàng)作和文化活動的自由。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法律法規(guī)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相比,與其他領域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然存在立法總量偏少、層次偏低等問題。1999年文化部發(fā)布的《文化部文化立法綱要》,2004年中宣部印發(fā)的《關于制定我國文化立法十年規(guī)劃(2004—2013)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立法實踐中的實質效果還不夠顯著。為更好貫徹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文化領域作為立法重點領域,文化立法工作步入快車道。目前,我國已經通過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yè)促進法》兩部法律,《公共圖書館法》《文化產業(yè)促進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正在起草或審議之中。
在價值追求方面,以保障文化權利為最高準則。我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簽約國,積極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侗U戏ā穲猿忠匀嗣駷橹行牡膶颍怀鰪娬{要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活動,為更好地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享受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明確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主體。作為基本人權,文化權利具有積極人權和消極人權雙重屬性。一方面,尊重文化權利,要求政府尊重公民自主性,不對公民文化自由進行過多干涉。另一方面,保障文化權利,要求政府承擔積極義務,采取措施,提供實現文化權利的條件和途徑。《保障法》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責任主體,規(guī)定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組織、管理、提供、保障中的職責。以強化各級政府的保障職責為核心,對今后各級政府根據事權和支出責任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要求,為監(jiān)督考核各級地方政府履職情況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將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上升為法定原則,這對于增強公共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內生動力,激發(fā)全社會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保障的均等性,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不分年齡、性別、民族等都應平等且均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權利;文化產業(yè)經營主體不論規(guī)模、領域、地域等都應平等地遵守相關法律,享受政策扶持?!侗U戏ā方⒘斯参幕展局贫群湍夸浱峁┲贫?、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yōu)惠開放制度、公益性文化單位提供免費或者優(yōu)惠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特定場所服務制度、征詢和評價等制度,并規(guī)定對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的公共文化服務給予扶持,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殊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重點向農村地區(qū)提供公共文化產品,促進人民群眾平等地享有文化權利。
開啟了合理構建文化法規(guī)體系的良好開端。由于法治傳統(tǒng)和現實國情的差異,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文化法制體系架構有所差別。基于當前文化立法現實和公民文化權利訴求,我國可選擇“基本法+單行法”模式,在《保障法》等基本法中進行原則性和總領性規(guī)定,接下來可以逐步出臺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等部門立法。另外,后續(xù)文化立法應繼續(xù)堅持民主立法、公開立法。文化領域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文化立法是各方共同參與、充分聽取意見、廣泛凝聚共識的過程,更需做到立法活動公開透明,確保社會公眾對各項文化立法的背景、緣由、規(guī)劃、草案、審議等立法全過程擁有知情權。通過程序性的制度設計,鼓勵公眾參與立法環(huán)節(jié),建立有效的意見征求和反饋機制,使文化立法真正成為人民參與、人民擁護和服務人民的良法。
徒法不足以自行,文化立法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銜接配套,地方立法主體需在《保障法》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切實符合當地人民群眾需求的法規(guī)和實施細則,形成中央與地方相銜接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各級政府應提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嚴格執(zhí)法、公開服務目錄,便于公民監(jiān)督,讓文化立法成為老百姓普遍信服、切實遵循的法律,從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