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上有祠,曰“蘇公祠”。這蘇公不是天上星宿,也不是民間傳說中的神仙,而是一位實實在在的人物——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蓬萊乃傳說中神仙藪集的地方,蘇東坡緣何會列班于綠野仙蹤的蓬萊閣上?這里珍藏著一個令人蕩氣回腸的故事: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十月,蘇東坡由黃州調(diào)任登州(今蓬萊)知軍州事,成為登州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然而,他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卻又接到調(diào)任禮部員外郎的任命,十一月初便平調(diào)晉京離開登州。也就是說,他在登州任上僅僅五天。就在這短短的五天中,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視察海防,居然為蓬萊做出了三個重大貢獻。
其一,兩次登臨蓬萊閣,留下了《望?!贰ⅰ逗J性姟?、《海上書懷》等十多篇詩文佳作。其中,《海市詩》獨領(lǐng)風騷,詩云:“東方云??諒涂?,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詩中描繪的“海市蜃樓”,恣肆汪洋,仙氣回蕩,為蓬萊仙境憑添了迷人的色彩,打造了一張千古不朽的旅游名片。此前,蓬萊閣只是聳立丹崖山上默默無聞的建筑,借助蘇東坡的詩句,從此成為了群仙畢至的海上仙閣。可以說,沒有蘇軾的神來之筆,便沒有蓬萊閣名滿天下的盛境。當然,沒有蓬萊閣的靈氣,也沒有蘇軾妙筆生花的錦繡華章。蘇東坡與蓬萊閣恰似金風玉露一相逢,勢必留下佳話無數(shù),這是蓬萊閣之幸,又何嘗不是詩人之幸?如今,當你漫步于蓬萊仙境,站在丹崖山之巔,凝視著大海的浩渺煙波,吟詠著那爍古震今的美文華章,焉能不深深烙下蘇東坡的名字?
其二,針對登州海防形勢,上了一道《登州召還議水軍狀》奏文。登州乃北方著名的海軍要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故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蘇軾深知登州對于大宋王朝的重要,因此奏文中客觀分析了登州在國防中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百余年來的防衛(wèi)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鮮明指出太平中潛伏著危機,建議朝廷加強蓬萊沿海防務(wù),固定駐軍,教習水軍。這道奏文很快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在蓬萊閣下建成了刀魚寨,為不久后發(fā)生的邊患提前做好了準備。以宋代為基礎(chǔ),明代又大興土木,將蓬萊擴建為備倭城。不難看出,雖然只當了五日登州府的蘇東坡,對鞏固蓬萊海防卻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其三,順應(yīng)民意為民請命,上了一道《乞罷登萊榷鹽狀》奏文。那時,灶戶(煎鹽之人)煮鹽為生,老百姓的食鹽本來可以從灶戶那里買。而榷鹽制度規(guī)定,灶戶所產(chǎn)的鹽只能賣給官方,由官方再轉(zhuǎn)賣給百姓。蓋因官方低價購入,高價賣出,灶戶無利可圖,紛紛破產(chǎn)走他鄉(xiāng);而百姓從官家買鹽,價格昂貴,經(jīng)濟負擔極重,普通百姓買不起鹽,只好少吃或不吃鹽,以至身體因長期缺鹽缺碘導致虛弱患病。發(fā)現(xiàn)這一禍國殃民的制度弊端后,蘇東坡不畏觸及一些權(quán)貴既得利益,疾憤上書請求免除登州榷鹽制度,準予蓬萊沿海一帶“灶戶以煮鹽為生,百姓賴灶戶食鹽”,亦即讓灶戶直接把鹽賣給百姓,官家收稅即可。由于奏章分析有理有據(jù),也很快得到了朝廷批準,為蓬萊百姓爭得了不食官鹽的優(yōu)惠政策。
擔任登州最高長官的蘇軾,任上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天,卻為蓬萊打造了名揚千古的勝景名片,給百姓留下了功在當時、利在長遠的鮮亮政績。為了報答和頌揚這位心系百姓的好官,表彰其為民請命的功德,登州百姓集資在蓬萊閣東側(cè)修建了一座蘇公祠,祠內(nèi)供奉著蘇軾的拓本畫像,臥碑亭上有其楷書的《海市詩》,民間則傳揚著“五日登州府,千古蘇公祠”的佳話。如清代鹽政碑記中載:“蘇文忠公,蒞任五日即上榷鹽書,為民圖休息,土人至今祀之,蓋非以文章祀,實以治績也。”
我曾幾次游過蓬萊閣,每每站在蘇公像前,聯(lián)想和品咂“五日登州府,千古蘇公祠”之說,便會陷入一種沉思:作為一代文學大家,蘇軾的文學成就斐然,給世人留下了《教戰(zhàn)守策》、《前赤壁賦》、《明月幾時有》等若干為人們世代傳誦的奇文妙詩;作為一位封建士大夫,蘇軾雖然為官艱難坎坷,數(shù)遭貶謫,仕途失意,但他勇于為民擔當。40載為仕30多年地方官任上,始終關(guān)注百姓、重視民生,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一些興利除弊、功在百姓的實績:在鳳翔,他努力改變“民貧而役重”的狀況;在密州,他拿出官府糧食收養(yǎng)貧民遺棄的兒女;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堤引水,灌溉農(nóng)田達千畝;在徐州,他親自率領(lǐng)百姓防洪護城,“廬于城上,過家不入”,頗有大禹治水之風;在潁州、黃州、瓊州等地,也都做出了一些令百姓稱道的好事。因此,當他66歲病死在常州時,“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百姓愛戴之情溢于言表。
記得蘇老夫子在《前赤壁賦》中有個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的一生,置于歷史長河,好比生于夏秋之交的蜉蝣小蟲,極其短暫。盡管從秦始皇坐龍墩時起,就不乏至蓬萊尋仙求長生之人,可悠悠幾千載,有誰見過真正的神仙?又何曾有人壽齊天地?然而,在蓬萊閣上,在蘇公祠的故事里,卻清晰地寫著一個“長生之道”,這就是人民情懷。無論是一名封建士大夫,還是一位現(xiàn)代官員,只要具有百姓情懷,心里裝著百姓,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辦實事做好事,人們就會記著你。你短暫的為官時間包括有限的生命,就會被無限地加長;你的為官政績連同你的名字,就會像那綿綿不斷的長江之水,千古流淌;你的精神和品格,就會穿越時空,與天地共存,與日月齊輝。蘇公祠之所以被冠以“千古”之謂,只當了五日登州府的蘇東坡連同他的故事,之所以被蓬萊百姓世代為繼地敬仰和傳頌,以至成為蓬萊閣上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這里。
壯哉,五日登州府!美哉,蓬萊盛境,千古蘇公祠!百姓情懷,永久傳承!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wǎng)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稿件一經(jīng)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wǎng)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