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至,萬物向陽,正是綠意更濃、午風清暑的時節(jié)。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大概是繼春節(jié)、元宵節(jié)之后又一個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說它熱鬧,一來有艷陽高照、五彩繽紛,二來有艾蒿高懸、粽香四野,三來有兩岸夾道、龍舟競舞,以及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多樣活動。自其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以來,端午時節(jié),名勝處民俗活動相交,游人如織,又添風景無數(shù)。
國人愛端午,在于其源遠流長、活動頗豐。兩千多年的接力,積淀了端午節(jié)飽滿的色香味特色。從北國之濱到大陸之南,家家戶戶門頭上懸掛著驅(qū)蟲辟邪的艾草、菖蒲,獨特的味道在晨霧中醞釀,迎來節(jié)日的朝陽;老人們手工編織的五彩絲繩,在娃娃們手臂上綻放著節(jié)日的喜慶。更講究的人家,小朋友們腳踩老虎鞋,頭上寫著“王”字,反映其家人的祈福和美好愿望;在深院榴花吐、枝上鳥鳴悠的靜謐中,主婦們熟練地做著粽子,空氣中飽含著糯米紅棗等食料的香甜,勾回了在外瘋游的孩童,唇齒間粽香肆意,惹來歡聲一片。男人們呢?雄黃酒下肚,在游人觀渡和鼓聲陣陣中,甩開膀子競舟飛渡、躍浪爭先,在揮灑汗水中享受比賽的樂趣,紀念偉大的詩人;待到日暮,自制的藥澡洗去孩童戲耍一天的塵土,忙碌的一天至此結(jié)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交通的便利,自己動手過端午漸漸被購買方式取代,人們更多以出游的形式慶祝節(jié)日,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感受異地多彩的端午文化,享受異域的民俗風情。在放空自我的方式下,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總結(jié)思考端午節(jié)之于個人、家庭和民族的時代價值和魅力——
魅力一:智慧民俗
地廣族眾的中華,紛繁多樣的端午,每一項民俗都蘊含著老百姓的大智慧。無論是“三月插柳,端午插艾”,還是“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都與時節(jié)特點有關。端午時節(jié)及節(jié)后,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fā)。在醫(yī)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人們用艾草驅(qū)蟲除瘴、雄黃解毒殺菌,確保一家人健康過夏。看似簡單的土法小方,卻是古人在年復一年的選擇比較中得出的好藥方,取材方便,老少皆宜。再比如包粽子選擇的粽葉,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本草綱目》有載),清香的粽葉和柔軟的糯米有開胃健脾的效果,能有效解決炎炎夏日的食欲不振……今天的我們在形式化過節(jié)當中,應繼承古人的節(jié)日智慧,在飲食起居上注重時令,講究養(yǎng)生。與日常點滴中強身健體,為家人、事業(yè)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失為端午節(jié)的智慧啟迪。
魅力二:文化傳承
端午的文化傳承首在民俗的繼承。五彩斑斕的民俗活動,是端午節(jié)一大特色。家喻戶曉的吃粽子、賽龍舟已經(jīng)有了時代特色。粽子的口味不再單調(diào),粽子的形狀也有了多樣,甚至吃粽子也不僅僅局限于端午節(jié),幾乎一年四季都可見到;龍舟呢?更多成了集體組織的團體活動,在溫度驟升的夏季,這一水上項目頗受人們喜愛,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原則,人們更多享受比賽的樂趣,以及賽前賽后的不亦樂乎,凝聚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增強。除了這兩點耳熟能詳?shù)亩宋绻?jié)名片,系五彩線、插艾蒿、掛香囊、飲雄黃、蘭湯沐浴、跳鐘馗、吃五毒餅等,這些豐富我們兒時記憶的端午民俗,不應該被遺忘,需要我們?nèi)ネ诰?,來豐富端午,避免其淪為“吃粽子節(jié)”的尷尬境地。在開放包容的世界潮流中,叫響端午節(jié)的名片,讓民族的端午走向世界,向世界輸出中國“和”文化,是傳承端午民俗的時代責任。
端午的文化傳承還在于詩詞的流傳。古人善作詩詞歌賦,有記載的端午詩詞不下幾十首,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宋代陸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是對端午節(jié)氣的描寫;蘇軾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歐陽修的“”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是對端午風俗的記載; 唐代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代張耒的“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等表達了對屈原的感懷……這些流傳至今的歲月芬芳,因作者的名氣和本身的朗朗上口而被人們代代傳頌。學習詩詞,傳唱詩詞,不僅是藝術的熏陶,更是文化的傳承,特別在文化多元、國學受到排擠的時下,年青一代更應該在學習和傳唱詩詞中宣傳國學,讓更多的人愛上國學,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