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開始,一次家長對孩子全面“戒吼”的實驗在成都發(fā)起。這項實驗要求家長們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對家長需交30元激勵金,按照規(guī)定,打卡滿30天(戒吼30天)的家長可取回30元激勵金。迄今為止,“戒吼”實驗已開展三期,每期持續(xù)30天,已有150對家長參加。結果,沒有一位家長能夠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5月22日《成都商報》)
毫無疑問,家長對孩子“吼叫”,也屬于一種家庭暴力。然而,據廣州市婦聯(lián)近日發(fā)布的《廣州市反家庭暴力情況研究報告》顯示,只有37.5%的被訪者認為,家長或其他親戚長輩打罵小孩屬于家庭暴力行為。特別是,150余位家長參與打卡“戒吼”實驗活動,居然沒有一位家長成功,說明針對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人仍然認為,家長打罵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吼叫”,除了責罵、辱罵之外,還包括罰站、罰跪、甚至動手打孩子。正所謂:“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對于不聽話或偶爾犯錯的孩子,許多家長是非打即罵。因為目前不少家長對這種懲戒方式大加贊賞,認為這樣既懲罰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又痛醒了孩子的羞恥心,可謂是一舉兩得。殊不知,家長打罵孩子,是一種虐待未成年人行為。而《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未成年人”。
特別是,家長對孩子“吼叫”,是對孩子人格尊嚴的極不尊重,將會造成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嚴重受損。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模仿性強,可塑性也比較強,更容易釀成不良的習慣。這時候,家長要采取循循誘導、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同時,要依賴于學校和社會的齊抓共管,共同幫助未成年人慢慢改掉不良習慣。如果采取“吼叫”等“激進”的管教辦法,非但達不到讓孩子改掉惡習的目的,反而對孩子未來的身心、人格、情緒發(fā)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問題是,對于家長“吼叫”,這種常見的家庭暴力行為,法律顯得很無奈,目前僅停留在這種做法是否妥當、是否值得效仿的討論和爭議的層面上。比如,之前發(fā)生的“虎媽”、“狼爸”等事件,人們只關注該不該學他們,而忽略了他們的行為對未成年人身心的傷害,更沒有考慮到拿反家暴法的標尺去衡量。以至于“虎媽”、“狼爸”等狼性十足的“名人”層出不窮,虐待子女的家庭暴力時有發(fā)生,受虐待的未成年人也難以逃出虎口,得不到應有的救助與保護。
可見,遏制暴力教育,不能依賴家長“戒吼”實驗。當家長的“狼性”,掙脫親情的束縛,開始蔑視未成年人的人格和權利時,敬畏法律,維護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顯得尤為重要。以“吼叫”為代表的暴力教育,造就不了有用之才。相反,在暴力教育中長大的孩子,難免會存在懦弱、膽怯、甚至自閉等心理缺陷,勢必會影響其今后的人生。特別是,家長對孩子“吼叫”等,是法制觀念缺失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一種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運用反家暴法,堅決予以“戒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