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的《學習時報》發(fā)表了曹猛先生的《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一文。本人在受教之余,也有一些思考,提出來供大家討論。
“觀其大略”之本意
李白曾認為“孔明披書,每觀于大意”,說明對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誤解,由來已久。因之,求其真意、返其本真,顯得十分必要。理解“觀其大略”的本意,關鍵是要準確把握“大略”的含義。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大略不是粗略的意思。因為大略是被觀的“對象”,而不是觀時的“狀態(tài)”。因此,“觀其大略”并不是粗略地了解。其次,大略也不等于大意或大概,而是其中大的方略。正是善于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諸葛亮這樣的大政治家和大戰(zhàn)略家。“觀其大略”的本意,應該是尋求、觀察和研究其中(書本中或事實中)深遠的謀略。這固然可以算作一種讀書方法,但更多的還是體現(xiàn)著一種讀書的旨趣。“觀其大略”這種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明確而強烈的戰(zhàn)略指向。“大略”不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寬廣的視野、嚴密的論證和精細的推敲。因此,既可以是精讀,也可以是泛讀,但更多的是研讀。
“觀其大略”包含三個要點:一是學習選擇的標準是“大略”。要學的東西很多,如何選擇?諸葛亮側重那些包含大略的書,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層次上的內容。二是汲取的重點是“大略”。同樣一本書和一次談話,學習時特別注意吸收其中的戰(zhàn)略思維和戰(zhàn)略智慧。可以說是“無略則略,有略必觀,有大略必大觀”。三是研修的重點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構、落實和得失,等等。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淺顯的,而且正因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謀劃大略都需要大智慧。這種智慧與華而不實和粗枝大葉的作風,應該是無緣的。
“觀其大略”之地位
《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來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而石廣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級官職。據(jù)此,人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印象:作為一種學習方法,“觀其大略”似乎是比“務于精熟”更優(yōu)越。其實,優(yōu)劣不能概而論之。誠然,石廣元三人只任至郡守一級官職,但在當時也是飽學之士。后來,諸葛亮對于石廣元、徐元直等人沒能擔任更高官職也心生感嘆,說:“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也就是說,憑他們幾個人的德才,是完全可以勝任更高級別管理職責的。這是第一。第二,人才隊伍的優(yōu)質,不僅在于單個人物的杰出,更在于結構層次的優(yōu)化。頂級的戰(zhàn)略人才終究是極少數(shù),也只能是極少數(shù)。如果很多人都去“觀其大略”,輕視具體事務,鄙薄技術工作,對于團隊來說未必是件好事情。第三,戰(zhàn)略設計的落實,必須依托權力的中樞結構。但并不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就都能受到高層的關注。荊州的劉表素有好才之名,人稱“八駿”之一,但對諸葛亮過人之處卻并未認可,正所謂“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常抱膝長嘯”,大概與他滿腹韜略卻無處施展有關。如果不是劉備大膽啟用,孔明也可能會終老隆中。相反,中下層管理卻更多地帶有技術性質,因此也有更多的能動性,務于精熟顯得更加必要。綜上,是傾向觀其大略,還是選擇務于精熟,既要看個人抱負、才智稟賦,也要看現(xiàn)實的職責和可能的職業(yè)機會。
“觀其大略”之實踐
《隆中對》是諸葛亮“觀其大略”之結晶,也是他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向其提出的興復漢室、謀取天下的戰(zhàn)略策劃書。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最看重的就是諸葛亮這種運籌帷幄的戰(zhàn)略謀劃才能。曹操率軍南下的時候,諸葛亮的自然反應是“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后孫劉聯(lián)軍打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盡管孫劉也存在很多矛盾,但諸葛亮一直主張堅持“聯(lián)孫抗曹”,即使在夷陵之戰(zhàn)后,也主動緩和吳蜀關系。這就是“大略”,大略是管根本的和管長遠的。諸葛亮的聰明,不是所謂的“機靈”和“精明”,而是戰(zhàn)略上的遠見和定力。
許多“觀其大略”的人,都被《隆中對》這個千古盛傳的妙策點燃了智慧和靈感。毛澤東在汲取它的智慧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其致命的瑕疵,并將二者熔鑄到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大略謀劃之中。針對皖南事變發(fā)生后的復雜形勢,毛澤東借用劉備伐吳戰(zhàn)敗身亡的典故教育全黨。他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zhàn)略方針是“東聯(lián)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的矛盾。當時,黨中央對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全國各派力量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抗日。他告誡全黨要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統(tǒng)一認識,以避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分裂。毛澤東另一次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zhàn)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英國學者邁克爾·愛略特·巴特曼稱毛澤東“既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又是最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之所以成為毛澤東,歷史之所以選擇毛澤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澤東是善于“觀其大略”的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